科研产出
化学除草剂对寒地稻田杂草野慈姑的防治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采用一种化学防治方法控制稻田杂草野慈姑的发生和危害。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A:空白对照,不施用农药,处理B:插秧前喷施30%莎稗磷和15%乙氧磺隆或10%吡嘧磺隆,插秧后喷施48%灭草松,并保持水层。结果表明,与处理A相比,经过化学药剂处理后,野慈姑的株高显著降低(P<0.05),单株结实数极显著减少(P<0.01),植株鲜重明显降低,总株数明显减少。野慈姑总株防效为66.39%,总鲜重防效为82.40%。产量构成因素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无显著差异,此浓度条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无影响。该方法可用于寒地稻田野慈姑的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晚熟鲜食型马铃薯品种克新30号及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 2021
摘要:克新3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国外引进品种FL1533为母本、自育品种克新1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中晚熟,食味品质优良,适宜鲜薯食用及薯片加工。抗晚疫病、PVX病毒病、PVY病毒病。适应性比较广,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对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总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迷向散发器和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两种生物防治方法对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及监测梨树蛀果害虫的发生动态。针对不同的蛀果害虫采用相应的防控方法,并监测不同处理下害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梨园内一年有3次发生高峰,桃小食心虫有2次发生高峰。梨小食心虫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苹果蠹蛾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桃小食心虫分别在7月下旬及8月下旬达到发生高峰。悬挂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可有效干扰害虫正常的交尾行为,全年范围内降低其发生数量。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有较好防治效果,可降低其对果实造成危害的可能,但该方法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一般。因此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充分利用不同的生物防治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发生动态 松毛虫赤眼蜂 迷向散发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豆芽品质特性的综合分析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黑龙江省适合的芽用大豆品种,提升豆芽附加值和开发潜力,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11个主栽大豆品种,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发芽试验,比较不同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发芽率、豆芽产率、感官评定和异黄酮含量等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对豆芽品质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个大豆品种蛋白、脂肪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单从发芽率和产率2个指标来看,适合生产豆芽的品种为黑农48、黑农66和黑农70。大豆发芽后,异黄酮总含量较籽粒显著增高,且在发芽第3天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大豆籽粒和其他发芽时间,异黄酮总含量增加最多的品种为黑农61和黑农63,分别是原来的1.63和1.76倍,黑农52的异黄酮含量第3天达到最高值,为636.38 mg·100 g-1。感官评定结果筛选出的品质较好品种为黑农59、黑农63和黑农70。通过发芽率、豆芽产率、感官评定和异黄酮含量4个指标的隶属函数综合评定,筛选出适合豆芽生产且异黄酮含量高的品种为黑农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蛋白大豆品种中龙豆10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促进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中龙豆10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应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中龙豆106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合作选育的春大豆品种,该品种百粒重23 g左右,蛋白质平均含量45.96%,脂肪平均含量19.86%;区域及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939.7 kg·hm-2,较对照绥农26增产8.05%;生育日数118 d,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中部种植,属于高蛋白品种.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2000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富合3号选育报告
《北方水稻 》 2021
摘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空育131为母本、松03-271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择育成水稻品种富合3号.该品种生育期126 d,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米质优,抗倒伏,活秆成熟,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地区插秧栽培.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富合3号;选育;高产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A病毒不同分离物的侵染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中国马铃薯 》 2021
摘要: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是马铃薯生产上较常见的病毒之一,植株感病症状与品种、病毒株系和环境条件有关。为研究PVA不同分离物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将3种遗传背景不同的PVA分离物纯毒源,分别接种到指示植物‘黄花烟’和马铃薯品种‘克新13号’上,应用qRT-PCR检测技术进行病毒侵染鉴定,并观察其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3种PVA分离物均可成功侵染‘黄花烟’和‘克新13号’,通过接种后‘黄花烟’叶片的症状表现,推断3种分离物的致病性具有一定差异。在马铃薯上分离物2017-171致病力表现为最强,不仅在植株体内病毒含量最高,可致使叶片出现叶缘皱缩、轻花叶,还能导致马铃薯块茎严重裂口、芽眼变深;其次是分离物KB117,病毒侵染速度较快但病毒含量低,植株症状相对明显,叶缘变尖、波浪状皱缩,块茎发生畸形且芽眼变深;最后是分离物2017-176,植株仅个别叶片呈现轻微叶缘皱缩,块茎未出现畸形只存在芽眼变深症状,病毒侵染速度相对慢但病毒含量居中。PVA不同株系的致病性分析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A病毒(PVA) 分离物 病毒含量 感病症状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