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芹菜中毒死蜱高残留几率的原因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芹菜中农药残留易超标的原因,以毒死蜱为供试农药,研究了其在芹菜植株和小白菜叶片上的着药率、以及在茎叶与根部的吸收与传导性。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为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浸渍2 s后,芹菜和小白菜上的着药率分别为41.5%和26.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在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中添加240 mg/L增效剂杰效利后,芹菜的着药率增加7.2%,小白菜基本无变化。茎叶涂抹法和根部浇灌法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易被芹菜和小白菜茎叶和根吸收。用950 mg/L的毒死蜱药液涂抹于局部叶片后0.5 d,芹菜和小白菜未涂药部位毒死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99和4.23 mg/kg;用480 mg/L的毒死蜱药液浇根处理后2 d,芹菜和小白菜地上植株上半部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6和0.22 mg/kg。研究表明,毒死蜱在芹菜中的着药量与吸收量比小白菜更高,在分类时应将芹菜与农药残留规律更相近的蔬菜归为一类,以确保在同类其他蔬菜上登记的农药用量、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和残留限量适用于芹菜。
关键词: 芹菜 小白菜 毒死蜱 残留规律 安全间隔期 残留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益生素在畜禽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益生素是一种新型无毒、绿色的微生物类饲料添加剂,具有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因其在使用过程中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而成为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文章综述了饲用益生素的起源、种类及作用机理,探讨了益生素在畜禽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烯氟虫腈对家蚕(Bombyx mori)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采用食下毒叶法、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定丁烯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急性风险评价。食下毒叶法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蚁蚕、2龄、3龄、4龄和5龄起蚕的摄入LC50值(96h,下同)分别为280(227~343)、578(507~652)、3612(3178~4139)、6790(6045~7875)、7151(5932~8705)mg·L-1,均大于200mg·L-1,属于低毒级;桑叶浸药时间为1s、10s、1min、10min和60min时,丁烯氟虫腈对2龄起蚕的LC50值分别为789(690~913)、578(507~652)、443(382~499)、396(349~447)、254(222~285)mg·L-1;家蚕在丁烯氟虫腈药膜上爬行10、30和60min后,对2龄起蚕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101(86.8~131)、66.7(61.7~74.1)、60.9(51.0~83.4)μg·cm-2,对3龄起蚕的点滴接触LD50值为76.2(70.2~84.9)μg·larva-1。急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蚁蚕具有中等风险性,对其他龄期家蚕为低风险。因此,丁烯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急性风险均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叶枯病候选抗性基因SHNLR的RGAs克隆及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从含有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新种质SH5、SH76基因组中克隆抗病基因。利用RGAs法得到1个NBS-LRR类同源基因,暂命名为SHNLR(登录号为JF934724)。结果表明,SHNLR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 105 bp,编码1 034个氨基酸,含有CC、NB-ARC与LRR结构域,具备CC-NBS-LRR类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BLASTn和BLASTp比对显示SHNLR是单拷贝基因,未发现同源性较高且功能已知的基因,仅NBS保守域序列与番茄Prf基因的相似度最高。对SHNLR基因电子定位,发现其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但与11号染色体上已定位或克隆的8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具有不同序列或处于不同的位置。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SHNLR在抗病新种质叶片中的表达明显受到白叶枯病菌Zhe173的诱导。因此推测SHNLR可能是1个与抗白叶枯病相关的R基因。
关键词: RGAs法 水稻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高粱苗期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654/LTR108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筛选出一个持绿性株系RIL-1和一个早衰株系RIL-2。以这两个株系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苗期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RIL-1,RIL-2,654和LTR108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上升,且上升幅度RIL-2>LTR108>654>RIL-1;654和RIL-1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RIL-2和LTR108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LTR108,654,RIL-2和RIL-1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先升高后降低,但不同基因型抗氧化能力达到峰值的时间有所不同。在胁迫处理的第3天,LTR108和RIL-1的抗氧化能力最高,而654和RIL-2在第4天达到最高;LTR108,654,RIL-2和RIL-1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先升高后降低,且RIL-1的T-SOD变幅最明显;654,RIL-2和RIL-1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LTR108的P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654的POD活性变幅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强桑2号的育成
《蚕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诱导加倍桑树染色体的方法,获得丰产性能更优的桑树多倍体品种。将鲁桑系二倍体杂交组合塔桑×农桑14号F1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人工四倍体植株,经过对优良人工四倍体株系的选择、扩大繁殖以及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强桑2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性试验中与对照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增产18.93%,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3.03%,并表现出抗桑疫病、抗旱耐瘠等特点。新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水白沙枇杷品种(系)果实发育的品质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丽水‘太平白、'‘大果太平白'和‘塔下白'等3个本地白沙枇杷资源为试材,并以‘宁海白'为对照,测定了枇杷果实发育进程中单果重、色泽及糖、可滴定酸、有机酸、总酚和类黄酮等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4个枇杷品种的果实发育与色泽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采收时单果重以‘宁海白'最大,‘大果太平白'与‘宁海白'接近,‘太平白'最小。4个品种的糖、有机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成熟时以果糖含量最高,约占总糖含量的54%~61%;葡萄糖含量次之,约占总糖含量的35%~37%;总糖含量以‘塔下白'最高,‘太平白'次之,‘宁海白'最低。果实中可滴定酸和有机酸含量以‘塔下白'最高,‘太平白'次之,‘大果太平白'最低。幼果期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较高,随着果实发育呈快速下降趋势,至成熟前2周保持相对恒定,品种间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差异较小。本试验表明,采前3周起至果实成熟是枇杷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野外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小区试验研究山地新生果园套种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绿肥作物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套种绿肥作物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能分别减少36.4%,33.9%和5.3%的径流水量流失,56.4%,55.2%和8.8%的泥沙流失,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固土效果加强。地表径流和泥沙携带侵蚀是果园氮磷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种植绿肥作物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能使总氮流失分别减少55.2%,49.3%和18.7%,总磷流失分别减少58.5%,55.6%和30.1%。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可使氮磷流失量明显降低,有助于水体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株高QTL的动态分析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新版SG遗传图谱和282个SG-DH株系在中国西安、中国杭州和德国哥廷根3个生长环境下8个发育时期测定的株高数据,运用WinQTLCart2.5复合区间作图法以及结合条件遗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静态和动态QTL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品种Gaoyou等位基因在PHA3和PHC6两个QTL上同时存在时,可降低株高约20cm;而当植株整合来自冬性品种Sollux的PHA9、PHC1和来自半冬性品种Gaoyou的PHA1、PHA3、PHC6时,株高可相应下降40cm;环境对株高QTL的作用机制影响不大,但不同QTL的基因表达模式不同,存在来自双亲之一的等位基因控制株高和双亲等位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交替控制株高2种情况;通常株高QTL在中后期才能被检测到,但基因多在生长最为旺盛的短时期内表达,符合基因表达在先,性状表现在后的规律。解析株高性状在不同发育时期基因的累加效应和特定时段内的净表达效应,对克隆油菜株高基因和指导生产实践均有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