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衰老机制及延缓衰老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及根据衰老机制寻找延缓衰老的药物已成为当前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就延缓衰老的天然活性物质及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对研究衰老的主要模型做简要总结。


防治香蕉枯萎病胶囊药剂研制与应用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引起的维管束系统性的毁灭性病害,给香蕉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危害,本实验室研制出一种胶囊杀菌剂绿茵2号,有效成分为噁霉灵。采用香蕉叶鞘内注入胶囊剂,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广州市番禺区和东莞市麻涌镇进行了该药剂防治‘粉蕉’和‘巴西蕉’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8.00%和63.77%,获得利润分别为6 005.0元/667m2和1 420.0元/667m2,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基于Probit模型的水稻种植户金融需求影响及抑制因素研究——以广东195户水稻种植户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持续重点谈到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农户金融需求也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户金融抑制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金融改革的瓶颈,因此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对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广东水稻产业中最微观的经营主体——水稻种植户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水稻种植户的金融需求,对解除金融抑制、提高金融支持效率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广东珠三角、粤东、粤北的代表性县镇江门台山、梅州梅县和蕉岭、惠州横沥等195户水稻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微观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发现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收入占比以及在家务农人数对水稻种植户的金融需求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水稻种植户自身、金融机构、宏观政策3个方面总结出造成贷款难和金融抑制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保障水稻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及水稻产业链的顺利延伸,使得金融支持发挥其产业核心驱动力的作用。
不同NaNO_3浓度下可变电荷土壤铜离子解吸率的分配及影响因素
《土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江西红壤和昆明铁质砖红壤在去离子水中和在0.1molL-1Na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后,依次在包括去离子水在内,浓度由低到高的NaNO3溶液中解吸时,铜离子解吸率在不同吸附pH段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吸附pH的升高,可在去离子水中解吸的铜离子解吸率变化规律与在NaNO3溶液中者完全不同。在所研究的吸附pH范围内,大致以吸附pH3.7~4.0为界,低于此值时,吸附性铜离子基本以在去离子水中解吸为主,反之则基本为交换性解吸。土壤中氧化铁含量和吸附时溶液的NaNO3浓度越高,则能被交换解吸的铜离子所占总解吸率的比例越低。其原因与不同pH段各种铜离子吸附态在不同吸附条件下的比例分配以及解吸对体系pH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铜离子 解吸率分配 连续解吸 NaNO3浓度


综合隶属函数法评价花生品种抗旱性与AhNCED1基因表达的关系
《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评价不同产地8个花生品种幼苗的抗旱能力,同时分析各品种花生在模拟干旱处理2小时和12小时后叶片AhNCED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探讨花生品种抗旱性与叶片AhNCED1基因表达的关系,建立花生(Arachis hypogaea)幼苗时期通过AhNCED1基因表达变化检测花生抗旱性等级的方法。结果显示,干旱处理2小时,各品种叶片AhNCED1基因表达量迅速增加,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极显著;干旱处理12小时,各品种花生叶片AhNCED1基因表达量均降低,但仍均高于处理前水平。综合隶属函数值定量反映各品种抗旱性强弱顺序为:花育24号>福花13号>粤油7号>中花15号>中花16号>航花2号>福花9号>北海1号。干旱处理2小时各品种花生叶片AhNCED1表达量变化大小依次为:福花13号>花育24号>中花16号>中花15号>航花2号>粤油7号>北海1号>福花9号。其中,抗旱性强的品种为花育24号和福花13号,抗旱性弱的品种为福花9号和北海1号,其余4个品种为中等抗旱。该抗旱性评价结果与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表现一致,干旱胁迫2小时花生品种叶片AhNCED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其抗旱性一致。因此,AhNCED1基因表达量可作为苗期花生品种抗旱性等级的量化指标之一。
关键词: AhNCED1表达 综合隶属函数法 抗旱性 花生品种


间接ELISA与中和试验检测O型FMDV疫苗免疫猪血清抗体的比较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高低,体现了血清对病毒感染的中和能力,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国内3个大型猪场共120头猪的血清样品分别进行O型口蹄疫病毒ELISA和病毒中和试验,并分别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和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77.3%和72.2%,总符合率为75%,均能有效检测猪血清中的口蹄疫抗体水平,但是采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体,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病毒中和试验更适合进行口蹄疫血清学的检测。
基于Maxent的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甘蔗品种RSD感病性检测及RSD病原菌分离培养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甘蔗品种的甘蔗宿根矮化病(RSD)感病情况,采用PCR检测方法,对13个甘蔗品种进行RSD感病率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3个甘蔗品种中,不同品种感病率有所差异,其中所检测的2个CP系列感病率最低。同时,利用MSC培养基从感染RSD的甘蔗蔗汁中分离培养到一种生长缓慢、菌落颜色为乳白色的杆状细菌。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观察,以及特异引物和16S r DNA扩增多种方法鉴定,最终确认所分离到的杆状细菌即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Leifsonia xyli subsp.xyli)。
关键词: 甘蔗宿根矮化病(RSD) 感病率 分离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