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一支蒿提取物诱导棉铃虫解毒酶P450 CYP6B6的表达规律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研究新疆一枝蒿提取物黄酮及萜类对棉铃虫P450 CYP6B6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450 CYP6B6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受到诱导。时间效应为P450 CYP6B6在处理的12 h时能够被黄酮和萜类提取物显著诱导表达,并且在24 h时表达受到抑制;浓度效应为处理24 h时,黄酮和萜类提取物浓度分别为20 mg/100 g和1 mg/100 g时显著诱导P450 CYP6B6的表达,并且在40 mg/100 g和2 mg/100 g时抑制P450 CYP6B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萜类和黄酮在时间和浓度效应上都能显著诱导P450 CYP6B6蛋白表达,并且蛋白水平在时间与浓度效应中的表达趋势与mRNA水平相似。
关键词: 新疆一枝蒿提取物 棉铃虫 P450 CYP6B6 表达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抗白粉病基因SRAP分子标记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病资源收集一号和感病农家品种皇后杂交的F1、BCs、BCr、F2以及双亲为材料,苗期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分析了白粉病抗源收集一号的抗性遗传规律,并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结合SRA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收集一号对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对1 600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引物me4em37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多态性片段大小为100 bp,与抗病基因遗传连锁距离为17.0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春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性状的变化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8个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的品质指标,研究不同年份各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所有品质性状在年份间和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除蛋白质含量、延伸度外,在年份×基因型互作影响下,其他各品质性状也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两年度面团流变特性变异系数都较大,并且大部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10%,说明基因型对面团流变特性起主要影响作用;不同春小麦品种各品质指标基本表现为2010年大于2011年,不同品种在不同年份品质指标的稳定性存在差异。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进一步分析开花至成熟期间主要气象因子对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表明不同蛋白质品质性状受不同气象因子影响。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评价值和拉伸面积的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 6、0.840 8、0.917 1、0.896 0和0.940 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灌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滴灌高产冬小麦的物质生产规律,在滴灌(分别在越冬前、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2 d、花后20 d各滴水1次,每次滴水750 m3/hm2,共4 500 m3/hm2)条件下,田间比较了8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品种具有最高总茎数多,成穗数多;群体最高叶面积指数值大,孕穗至成熟期间干物质积累量大;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的特点。新冬32产量最高(为8 376.3 kg/hm2),其穗数为736.70万穗/hm2,穗粒数为36.4,千粒质量为36.76 g;群体最高总茎数为2 198.4万/hm2,成穗率为44.6%,最大LAI为6.1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 928.5 kg/hm2;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7 125.95 kg/hm2,83.3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EST-SSR新标记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棉花EST序列数据库开发EST-SSR标记,对108 558条棉花EST序列进行SSR搜索,针对286条含有SSR的EST序列设计合成了107对引物,选用12个棉花品种进行有效性检测。结果表明,在陆地棉EST-SSR中,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2.0%和53.6%;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是AT/TA,占总数的19.6%;在海岛棉EST-SSR中,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6.6%和36.8%;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是AT/TA,占总数的7.4%。PCR检测表明,93个引物对(86.9%)可以扩增出稳定清晰条带458条,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93个位点。利用93对多态性引物,初步对12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供试材料按亲缘关系远近分为3大类,来源相同的品种大致聚在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从棉花相关EST数据库中开发的SSR引物有较好的实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春季沙尘天气空气可培养真菌多样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塔克拉玛干西缘春季沙尘前、中、后期的空气可培养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方法】使用便携手持式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采用R2A培养基分离纯化真菌,提取DNA进行ITS rDNA扩增,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及鉴定得到真菌25株,其中沙尘前、中、后期分别为:3、14、8株,分为8个属:赤霉菌属(Gibberella),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Davidiella,青霉属(Penicillium),派伦霉属(Peyronellaea),栓菌属(Trametes),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其中枝孢属(Cladospor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属。【结论】沙尘空气可培养真菌的优势属为枝孢属(Cladospor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不同频次的沙尘空气可培养真菌种类存在差异;同一频次沙尘前、中、后三个时期空气可培养真菌种类差别较大;沙尘可携带并传播真菌;沙尘可培养真菌对土著空气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很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棉花库源比变化对产量形成的调节效应
《棉花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以不同叶型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土壤水分处理,采用人工减源疏库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库源比变化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叶型品种新陆早13号在中水(控制0~6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条件下,叶源轻度胁迫显著增强剩余叶片光合能力,但光合物质累积量及向生殖器官的分配率和单株结铃数、铃重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子棉产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鸡脚叶型品种标杂A1在高水(控制0~6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条件下,库容轻度胁迫后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累积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光合产物向蕾铃的分配加快,铃重增大,子棉产量有所增加;小叶型品种新陆早10号减源或疏库后子棉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依据不同类型棉花源库关系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通过棉田水分管理对源库进行调节,建立合理的库源比,可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棉花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区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和施氮水平对‘赤霞珠’葡萄幼苗氮素代谢和根系发育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膜下滴灌不同水氮处理对‘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 L.‘Cabernet Sauvignon’)幼苗氮素代谢和根系发育的影响。【方法】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葡萄幼苗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采用2个水处理(田间持水量60%~90%、50%~90%)和3个氮处理的复因子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水处理和施氮方式对‘赤霞珠’葡萄幼苗氮素代谢和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3次施氮(5月20日、6月30日、7月30日将NH4NO3溶于水后随水供氮,施氮量分别为每株1.5、1、1 g)可以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和根系的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而水分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同一水分条件下,2次施氮处理52 d后葡萄幼苗叶片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氨同化速率要优于1次施氮。处理后期(83 d、116 d),3次施氮的葡萄幼苗叶片和根系NR活性、氨同化速率优于1次和2次施氮。适宜的水分和3次施氮处理可以提高葡萄幼苗根系有效根表面积和体积,增加根尖数,保持生长后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的活性和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结论】适宜的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60%~90%)和3次施氮可以提高植株氮素利用率,促进根系发育和延缓生长后期根系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枪法获得无选择标记的1Dx5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麦
《植物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枪将无选择标记的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Dx5导入新疆耐盐小麦品种新冬26,为利用优质基因进行小麦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构建无选择标记的线性1Dx5表达框。利用基因枪将其转入不含该亚基的小麦品种新冬26幼胚盾片中,经PCR二分法筛选,从转化的1 000块幼胚盾片中共获得3株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效率0.3%。利用SDS-PAGE分析目的基因在转基因后代籽粒中的表达。转基因植株后代种子分析表明,1Dx5在转基因后代部分种子中表达。本研究成功地将无选择标记的线性1Dx5片段导入普通小麦新冬26中,并在后代部分种子中得到了表达。为利用优质亚基基因改良小麦加工品质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对枣棉间作棉花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枣棉间作下不同施氮水平(0、150、450和750kg·hm-2)对棉花根系形态、生理指标的效应,分析氮素对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0、150、750kg·hm-2时,主根长度增速较慢,根长密度、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根系活力、氮素代谢相关酶NR活性减弱,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远冠区N0、N10、N50与N30相比,根长密度0~20cm土层分别下降18.18%、25.97%、29.87%,20~40cm土层分别下降31.43%、38.29%、41.14%。根系活力变化最为显著,在棉花生育T1时,近冠区N0、N10、N50与N30相比分别下降36.01%、27.45%、9.74%,远冠区分别下降34.32%、23.53%、10.10%,说明氮素营养缺乏会加速棉花根系的衰老进程,抑制根系生长发育。因此,适当的施氮量,可延缓根系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