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蜕壳死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蜕壳死亡原因及预防对策,该研究以不同环境因子饲养和胁迫不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初步探讨其蜕壳死亡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表明,水体中钙(Ca2+)质量浓度为30 mg·L?1、镁(Mg2+)质量浓度为15 mg·L?1时,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和蜕壳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蜕壳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体中pH为9.23,或者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5 mg·L?1时,虾的成活率和蜕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蜕壳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盐度为21时的蜕壳死亡率最高(P<0.05).环境因子等诸多因素是造成克氏原螯虾蜕壳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蜕壳死亡现象时有发生,需采取预防对策方可提高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姜对尖吻鲈生长特性及免疫酶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鲜生姜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为鲜生姜在尖吻鲈饲料中的添加应用提供参考。将鲜生姜称重后打碎全部加入饲料中,添加量为0%、1%、3%、5%,然后对80日龄的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0%组为对照组,1%、3%、5%组为试验组,试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各试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但不显著(P>0.05);肥满度在1%、3%试验组显著下降(P<0.05);体长增长率在3%试验组显著性升高(P<0.05);所有试验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过氧化氢酶活力在1%试验组显著升高(P<0.05);肝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P<0.05);肝丙二醛含量在3%、5%试验组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的免疫酶无显著变化(P>0.05)。这些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特定比例的生姜可以提高饲料诱食性,增加尖吻鲈进食量,有助于尖吻鲈幼鱼的体长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尖吻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帮助尖吻鲈机体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脏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生产性能评估及其雌雄群体间的差异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雌雄群体的生产性能,为其良种选育及优质珍珠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4种壳色(金壳色、红壳色、黑壳色和白壳色)选育系及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雌雄群体间的数量性状(湿重、壳重、软体重、闭壳肌重、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和闭壳肌拉力)和才女虫(Polydora ciliata)感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其生产性能及雌雄群体间的差异。【结果】除闭壳肌拉力外,4种壳色选育系的数量性状均显著优于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P<0.05),其中,红壳色选育系可作为以湿重、壳重、软体重、闭壳肌重、壳长、壳高和铰合线长为选育目标的最优选育群体,白壳色选育系可作为以闭壳肌拉力和壳宽为选育目标的最佳选育群体。4种壳色选育系的才女虫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且以红壳色选育系的感染率最高、白壳色选育系的感染率最低。5种壳色合浦珠母贝间的性别分化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为偏雄群体,红壳色选育系为偏雌群体。雌性合浦珠母贝通常比雄性合浦珠母贝大,但其闭壳肌拉力和抗才女虫感染能力与性别无关。【结论】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的综合育种价值较红壳色选育系、黑壳色选育系及常规壳色合浦珠母贝高,建议在今后的合浦珠母贝选育工作中,可根据需求加强对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的优化选育,并应用到优质珍珠生产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企鹅珍珠贝F3选育系的珍珠层颜色及生长性状的比较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企鹅珍珠贝金唇选育系和白唇选育系的育种性能,为企鹅珍珠贝良种选育及优质珍珠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H)和广西(G)群体的金唇(J)、白唇(B)选育群体F2为亲本,构建4个自繁选育系(J-HH、J-GG、B-HH和B-GG)和2个杂交选育系(B-HG和J-GH),观察并统计6个F3选育系的珍珠层边缘颜色变异情况,综合比较6个F3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及珍珠层颜色差异,并比较金唇选育系和白唇选育系左右壳及不同测量位点颜色的差异.[结果]3个金唇选育系群体的贝壳珍珠层颜色变异率为0,3个白唇选育系群体的贝壳珍珠层颜色变异率为2.0%~5.5%,表明白唇表型相对于金唇表型为显性.金唇选育系左壳较右壳颜色更亮、偏黄红、鲜艳,其色差为2.77;白唇选育系右壳较左壳颜色暗、偏蓝绿,其色差为6.01.不论是金唇选育系还是白唇选育系,都是下测量位点比上测量位点颜色更暗、偏蓝绿,但同壳两测量位点的颜色差异较小.3个金唇选育系群体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3个白唇选育系群体(P<0.05,下同),金唇选育系与白唇选育系的贝壳珍珠层边缘颜色参数(L*、a*、b*、C*和h°)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金唇选育系中,J-HH选育系生长性状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综合评价值(P_i)均最高,分别为0.390和0.415;在白唇选育系中,B-HH选育系生长性状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综合评价值(P_i)均最高,分别为0.108和0.722.[结论]6个企鹅珍珠贝F3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和珍珠层颜色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J-HH选育系可作为生长和金唇协同选育的最佳选育系,BHH选育系可作为生长和白唇协同选育的最佳选育系.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金唇选育系 白唇选育系 珍珠层颜色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湖病毒病研究进展
《病毒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是世界上仅次于鲤科鱼的第二大养殖鱼类,是全球重要的动物蛋白食物来源。自2009年开始,由一种新型RNA病毒—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湖病毒病(Tilapia lake virus disease,TiLVD),在全球各区域相继暴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给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和严峻挑战。TiLVD疫情已在全球多个不相连的区域均有发生,罗非鱼主养国家和区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TiLV的感染和威胁,TiLVD疫情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的趋势。目前,针对该疫病还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控措施,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有望在早期精准诊断、传播途径阻断和疫苗免疫防控等方面实现突破。本文就TiLVD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感染机制、诊断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iLVD的基础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罗非鱼湖病毒病(TiLVD) 罗非鱼湖病毒(TiLV) 正粘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野生群体与家系养殖翘嘴鳜遗传多样性分析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江野生群体、通江湖泊野生群体和家系养殖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7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5个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9和9.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量平均值分别为0.853、0.886和0.875.通过平均多态信息量PIC统计发现,遗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长江野生群体>梁子湖群体>洞庭湖群体>武汉养殖群体>无锡养殖群体.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长江野生群体和无锡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813),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444).UPGMA聚类分析显示,5个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其中亚群I包括梁子湖群体、洞庭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亚群II包括武汉养殖群体和无锡养殖群体.结果表明翘嘴鳜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地理阻碍,特别是养殖群体与长江野生群体表现较高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万吨级养殖工船快速性及动力系统配置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养殖工船特定作业需求,探索一种便捷的船舶快速性研究方法,研发经济高效的动力系统,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安全、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试验对比验证计算流体力学(CFD)叠模法静水阻力计算的准确性;基于叠模法对船体快速性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取理想的船体低阻力型线;从养殖工船功率需求、初始建造成本及动力系统故障失效对比角度,分析养殖工船动力系统的合理配置,获取动力系统基础方案.结果显示,在9~11 kn及低傅氏数情况下,通过优化线型而降低静水阻力不明显;在伴流不均匀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继续降低阻力,会大幅提升,不利于整体快速性能的提高;结合系泊养殖实际使用需求,采用电力推进技术可有效减少初始建造投资、降低后期维护及运营成本,提高养殖工况动力系统可靠性.根据养殖作业动力系统配置需求,反推养殖工船的快速性特征是研究该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养殖工船 模型试验 计算流体力学 船舶快速性 电力推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裂壶藻油脂中的DHA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两步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裂壶藻油脂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经筛选,正庚烷-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15∶1∶15∶1)为第1步高速逆流色谱的两相溶剂体系,正庚烷-甲醇-水(体积比5∶6∶1)为第2步高速逆流色谱的两相溶剂体系。采用紫外检测器在波长210 nm处检测。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条件:进样量、流动相流速、转速、分离温度进行优化试验,得到的最佳条件是:进样量180mg、流速3 mL/min、转速910 r/min、温度13℃。在此条件下,利用两步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裂壶藻油脂中的DHA,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检测联用技术检测DHA的纯度分别为90.06%和99.61%,回收率分别为为95.27%和93.81%。
关键词: 裂壶藻 高速逆流色谱 DHA 响应面分析 分离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去2000年亚澳夏季风降水百年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拟研究
《气象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开展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在利用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对模拟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讨百年时间尺度上亚澳夏季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对于认识百年尺度气候变化规律、定量区分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对亚澳夏季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过去2000年亚澳夏季风降水和温度的波动较为一致,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两者相关系数为0.83,达到99%置信度。此外,亚澳夏季风降水存在105、130、180 a的百年尺度周期。亚澳夏季风降水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在印度洋北部呈南北反向的分布型态,在东亚地区呈负、正、负的分布型态;第二模态在印度洋北部呈正、负、正的分布型态,在东亚地区呈全区一致型的分布型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特征向量和第二特征向量的正、负值中心大多出现在印度洋北部地区,南北呈不对称分布。亚澳夏季风降水的105 a周期主要受火山活动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影响,130 a周期主要受太阳辐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180 a周期主要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特征向量来看,整个亚澳夏季风降水主要受土地利用/覆盖、太阳辐射的影响;第二特征向量表明亚澳夏季风降水在百年际空间变化上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第三特征向量表明亚澳夏季风降水在百年际空间变化上主要受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温室气体的影响。该研究对揭示百年际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特征、辨识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理解其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应对该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亚澳夏季风 百年尺度 过去2000年 降水 气候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PE与SPATT的水体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构建与应用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实时监控与提前预警,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与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的水体中PSP检测方法,重点优化了吸附材料及前处理方法,评价了回收率、检出限等指标,并将方法应用于2019年春季秦皇岛山海关海域PSP消长过程的监测中,比较评估了两种方法的监控预警效果。结果表明:SPE方法选用ENVI-Carb 500mg/6mL固相萃取柱,过样体积为50mL,13种PSP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2.2%±10.0%、检出限为4.0-20.0ng/L;SPATT方法选用SP207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时间为静置Id最佳,整体回收率约为9.2%;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产毒藻密度及贻贝富集毒素含量的变化,发现SPE方法的检测结果可实时表征海域PSP风险状况,对于贻贝中PSP的预警效果也显著优于SAPTT方法,后者不仅因监控方式相对滞后一个监测周期,且灵敏度及准确性均较差。对于秦皇岛海域,当SPE方法检测结果达到100ng STX eq/L时,该海域贻贝中PSP残留将具有潜在的食用安全风险,跟踪过程表明这一阈值可提前两周预警贻贝富集毒素含量超出我国限量标准(800μg STX eq/kg),这对于强化风险警示并制定防范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 SPATT) SP207大孔吸附树脂 监控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