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玉米带田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Ⅰ.肥力变化及各种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土壤培肥途径。结果证明:①带田不施肥时,肥力迅速降低,产量急剧减少;②在带田的产量构成中,玉米平均占61.7%,且其对肥料的依赖性远大于小麦;③氮肥对带田产量特别是玉米产量起着主要作用,产量贡献率达55.2%~80.9%;④小麦对磷肥反应明显,玉米对钾肥反应明显;⑤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结合,以氮肥为主,氮、磷、钾平衡施肥是带田土壤培肥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带田,土壤肥力,土壤培肥,作物产量


陇东旱原小麦玉米组合种植的增产增效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1991~1995年研究了陇东旱原冬小麦玉米组合系统的增产增收、土壤水分利用、组合耗水量及补偿供水效应。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组合系统具有增产增收和水资源集约利用的优势,土地当量比,收益当量比分别达到1.215、1.199。(2)在组合系统中,冬小麦边行优势总值达到94.9%~144.5%,其补偿率为18.90%~28.99%。(3)冬小麦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利用是玉米带土壤水分不足的主要原因,系统组合耗水量明显小于小麦、玉米单作耗水量的累加值,水分缺额110.2~153.8mm。(4)玉米根际补偿供水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供水效应不同降水年型之间差异较大
关键词: 小麦玉米组合种植,水分利用,陇东旱原


丁硫百克威防治棉田蚜虫药效试验
《农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丁硫百克威对棉田蚜虫,主要为棉蚜和桃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表明,20%丁硫百克威乳油3000~4000倍液可用于防治桃蚜,5000~6000倍液可用于防治棉蚜。
关键词: 丁硫百克威,棉蚜,桃蚜,防效


小麦/玉米带田磷肥分配方式及后效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在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条件下,磷肥不仅当年增产显著,而且有明显后效,施磷量越高,后效越大。带田小麦对磷肥的反应明显大于玉米。等量磷肥逐年分施的增产率与一次性施用相近,但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一次性集中施用
关键词: 带田,磷肥后效,分配方式,磷肥


西藏日喀则河谷沙地西瓜栽培试验
《中国沙漠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在海拔3810m的西藏日喀则河谷沙地上,引进P2、郑杂5号和金龙宝3个西瓜品种,采用小拱棚、地膜加盖帽子棚和露地3种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了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拱棚和地膜加盖帽子棚技术栽培西瓜完全可以成熟,露地西瓜不能完全成熟
关键词: 西藏,日喀则,沙地,西瓜,引种


20%丁硫克百威乳油防治棉田蚜虫试验研究
《农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20%丁硫克百威防治棉田蚜虫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涂茎,对棉蚜的防效优于对桃蚜和苜蓿蚜的防效,田间持效期为10天左右,为防治棉蚜的有效药剂。
关键词: 丁硫克百威,棉田蚜虫,防治


变温条件下禾谷缢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昆虫知识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定了禾谷缢管蚜的生长发育速率。对试验结果采用2种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直接最优化法稍优于直线回归法,由前者得出的发育起点温度为:无翅蚜全若蚜期5.50℃、有翅蚜全若蚜期5.36℃和全世代5.26℃;有效积温分别为105.69、132.28和125.40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了199年平凉、甘谷和兰州的理论发生代数;用有效积温公式预测了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各发育阶段的最适温度由多项式回归法求得。


4E-ms小麦雄性核不育、保持体系的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9年,周宽基在小麦品种间组合87(212)的F_4代杂种后代中,发现一雄性不育材料。后经广泛的测交、杂交和回交,F_2、F_3代育性分离比例调查及系谱分析,多年多代北(兰州)南(云南)异地种植育性表现观察等常规遗传分析,初步确定该雄性不育属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暂命名为“兰州核不育”,简称LZ。1991~1994年,根据


小麦/玉米带田中光捕获、利用及干物质积累特点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的比较证实了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施肥对这种间作优势有促使作用。间作优势在光资源的捕获利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其提高了PAR的捕获效率而非利用效率。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更强,施肥有缓解这种强烈竞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