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78599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中的杂交模式及其再利用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78599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中主要应用于晚熟和中晚熟杂交种的选育,其杂交模式:旅大红骨×78599、Reid×78599和Lan.×78599;用吉林省晚熟和中晚熟骨干自交系对78599种质进行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的改良,来钝化和弱化它的温光敏感反应,完善其不良的农艺性状,同时把78599优良的多抗基因充实到吉林省的骨干系中,来获得适应性好、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强的新种质,以达到充分挖掘78599的种质潜力和使其有效再利用的目的。


吉林省玉米高产土壤与一般土壤肥力差异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吉林省玉米高产土壤与一般土壤在肥力体型与肥力体质两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肥力体型上主要表现为高产土壤在土体构造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特性与一般土壤有质的差别;而在肥力体质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各种营养元素在绝对量上的不同,同时,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大量元素与主要微量元素在比例上的差别。吉林省玉米高产土壤与一般土壤在综合肥力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0~20 cm土层,而且更主要是表现在21~40 cm和41~60 cm土层上的肥力差别。因此,在进行高产土壤的建立过程中,应以深施肥料(有机和无机肥料)和机械深松等项技术为主,重点加强21~40 cm、41~60 cm土层综合肥力的提高。


吉林省特种稻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对特种稻的研究现状作了较详尽的概述,并对特种稻在吉林省的研究现状和改良进行了探讨,以便对今后特种稻的深入研究提供更详尽的资料。


不同施氮水平对朝鲜碱茅生产性能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朝鲜碱茅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提高朝鲜碱茅种子和草产量有显著作用,施氮量138 kg/hm2效果较好。种植第3年的朝鲜碱茅施氮138 kg/hm2种子和草产量分别达到613.33 kg/hm2和7 100.4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7.1%和102.1%,平均每千克氮增产种子和草产量分别为2.8 kg和26.0 kg。种植第4年的朝鲜碱茅施氮量138 kg/hm2时,种子和草产量分别为524.40 kg/hm2和6 807.60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209.7%和232.1%,平均每千克氮增产种子和草产量分别为2.6 kg和34.5 kg。施氮使朝鲜碱茅株高和密度增加,并可提高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与部分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特点比较
《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6 CSCD
摘要:大豆新种质的创造是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大豆资源、为大豆育种提供优异亲本的重要措施。研究对26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育成品种,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所发现的228个等位变异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聚类分析和PCO分析发现了同育成品种遗传变异特点截然不同的9份创新种质,这些种质...
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PCR分析,转基因植株97TGR1和97TGR2的T2代表现阳性,第5代表现阳性纯合;97TGR1、97TGR2和98FD1 ̄98FD20的T3代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GNA基因在蛋白质水平有表达,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97TGR1、98TGR2和99JI45TGR2的South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NA基因已插入大豆基因组;(2)遗传学分析,97TRG1的T2代呈孟德尔3:1分离,97TGR2的T3代出现种皮颜色不规则分离。经过抗蚜性鉴定和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纯系;(3)抗蚜性鉴定,转基因株的T1、T2世代转基因植株可抑制蚜虫繁殖量50% ̄90%;(4)品系鉴定,转基因大豆的抗蚜性达到农学标准抗(R)和高抗(HR)水平;大面积环境释放试验自然感蚜鉴定,转基因系蚜虫发生的高峰比对照延迟,高峰期过后群体蚜量的下降速度也比对照快。本研究认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可以利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GNA基因在改良大豆的抗蚜性上是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