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以东北春玉米自交系7922、340、78599、921及美国杂交种H99等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Bt(CryIA.)基因,研究菌液预处理、愈伤组织状态、侵染培养基、侵染时间及共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转化频率的影响。根据转化愈伤组织的除草剂(Basta)抗性筛选结果评估转化率,表明继代培养3 ̄5d的愈伤组织适于转化,其中以继代5d的7922愈伤组织转化率最高,为46.6%;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率存在差异,H99的抗性愈伤组织率为34.57%,7922为26.27%、340为21.36%、78599和921抗性愈伤组织率仅为8.02%和6.78%。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浸染培养基中加入(AS100 ̄200mg/L)抗性愈伤转化率明显提高;菌液浓度OD6000.5 ̄0.6、侵染时间5 ̄10min、共培养时间3d最佳。


麦茬复种饲料作物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麦收后水、热和土地等资源,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04年7月21日至9月23日进行了麦茬复种饲料作物试验,麦茬复种玉米生物产量(鲜重)达4.4万kg/hm2,大麦、燕麦的生物产量(鲜重)分别为2.167万kg/hm2和2.523万kg/hm2,玉米、大麦和燕麦扣除投入成本,纯收益分别达2350.8、2086.0和2794.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的维生素E含量及其与粗脂肪含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大豆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00份大豆资源中的维生素E含量,使用荧光检测器检测(Ex=295nm,Em=330nm),以α-、β-、γ-、δ-生育酚为标准品,加入母育酚为内标,计算大豆中维生素E各异构体的含量及总含量,α-、β-、γ-、δ-生育酚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10%、97.50%、96.94%和96.30%,测得野生大豆资源中维生素E含量范围0.05~0.34mg/g,栽培资源0.12~0.38mg/g。同时按国标方法测定粗脂肪含量,其中野生资源粗脂肪含量范围3.01%~20.60%,栽培资源12.00%~23.59%。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了大豆中维生素E与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豆 维生素E 粗脂肪 线性回归分析


发展吉林省有机大豆几个问题的探讨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简要介绍了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涵义及国内外发展概况,阐述了发展吉林省有机大豆生产的意义以及吉林省有机大豆生产的优势,对吉林省发展有机大豆生产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与建议。


鼎吉大米产品的品质特色与生产技术规范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阐述了吉林鼎吉大米的产品品质特色及与生产地域的关系、产品生产地域的地理特征,并对加工工艺、安全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技术进行了严格限定,制定了吉林鼎吉大米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


34份苜蓿品种产草量和品质动态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连续3年对国内6个及国外28个苜蓿品种的产量及质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年总产草量最高的品种是公农1号(4 114g/m2),国外品种W L-323M L、AC Lonview、Podus的3年总产草量较高(分别为3333、3659、3232g/m2),但与公农1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的国内品种(公农2号、龙牧801、龙牧803)明显高于其它国外品种,只有美国杂交熊1号产量较低;第2年苜蓿产草量最高,以后逐年降低;国内品种连续3年第1茬的产草量最高,而国外品种只在第2年的第1茬产草量最高;苜蓿品种间茎叶比第2年最高,多数品种第4年的茎叶比高于第3年,且国内的品种茎叶比较低,大多数国外品种茎叶比较高。


20个中晚熟玉米杂交种模糊综合评价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个中晚熟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性状为评价单元,通过选用合适的隶属函数对评价因素进行描述并赋予各因素适当的权重,对各品种进行了评价,并排出各参试品种的优势,为鉴定玉米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