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不同杂交组合牛舍饲生产性能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A组(本×西)×利、B组(本×夏)×利、C组(本×西)×皮、D组(本×夏)×皮的4个组合的三元杂交母犊牛生产性能测定和三元杂交公犊牛直线育肥试验,得出(本×西)×利三元杂交母牛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性能优于其他组合。(本×西)×利杂交公犊牛平均胴体重和净肉重分别为315.6和282.6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9.72%和53.47%,均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显著;杂交公犊牛料、肉比为3.04,创产值5 652元/头,经济效益为1 652元/头,高于其他3个组,而且差异显著。

关键词: 杂交 母牛 繁育体系 育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玉米杂交种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适应吉林省种植的16个中熟玉米杂交种11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排出各参试品种的优势,为鉴定玉米新品种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得出这些品种与理想品种的灰色关联度从大到小顺序为:吉单198>通单24>长单506>吉单517>吉农大518>冀玉9>豫玉25>长单347>中玉9号>原单18>平安18>吉单515>平安24>四单19(CK)>吉单507>莫吉。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杂交种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大豆栽培技术演变与发展趋势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大豆栽培技术演变过程的剖析,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吉林省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的新途径。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技术 演变 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根据吉林省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自然环境与农牧业发展格局及该地区饲料资源及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于区域发展的生态建设种养模式及畜产品定位,并对饲草的加工和有效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饲草资源 开发利用 吉林省中东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育成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对吉林省育成的15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脂肪(以下简称蛋脂)总量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含量平均值为20.44%,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41.26%,蛋脂总量平均值为61.70%。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吉林省育成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有所上升;蛋白质含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0年略有下降;蛋脂总量趋于平稳,变化不大。省内不同单位育成的大豆品种品质性状水平有所不同,吉林号和九农号系列品种脂肪含量较高,通农号系列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吉林省的大豆品质性状还具有很大改良潜力。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蛋白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野生和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的比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半野生、半栽培及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指标的比较研究表明,半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和栽培大豆叶面积指数依次降低,而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随品种的进化而增加;从生育期的变化来看,3种类型大豆叶片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苗期和结荚期较低,开花期较高,最大值出现在鼓粒期;3种类型大豆的光合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型变化,但以栽培大豆日变化最为明显。

关键词: 大豆 光合作用 比叶重 叶绿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中晚熟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各性状间灰色关联度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生产上应用的21个中晚熟杂交种的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分析,得出如下关联度序列:除茎腐>穗粗>除空秆>成熟>生育期>收获含水量>穗位>百粒重>穗行>穗长>株高>除丝黑穗>容重>除秃尖>抽丝>茎粗>粒深。这种分析方法将对吉林省的玉米育种和生产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玉米杂交种 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CSCD

摘要: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科研工作者们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1)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问题,这里面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转基因作物自身的杂草化问题,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并没有提高作物的生存竞争能力,在没有选择压力的自然条件下,即使转入了抗病抗逆基因,转基因植株的生存竞争能力也没有增加,因此杂草化的可能性很小;二是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漂移使得同种或近缘野生种或得某种抗性而成为更加难以防除的“超级杂草”,由于不同植物种间杂交能力不同,外源基因转移并稳定遗传的几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作物的风险性也不同,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监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转基因作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多数观点认为转基因作物会通过基因漂移,外来基因在农家品种或野生种中固定及其竞争优势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乃至丧失,也有观点认为,从长远看,转基因作物将会增加作物的生产力,从而少用农田,少用农药,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正反两方面的报道均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研究分析方法亟待规范;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仍在研究争论之中,尚无定论。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环境安全 杂草化 基因漂移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激活因子CBF与植物的抗胁迫能力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CSCD

摘要:很多低温相关基因的启动子中都含有CRT/DRE元件,CBF蛋白可以与该元件结合而使这些基因得以表达。拟南芥CBF基因有4种,分别为CBF1、CBF2、CBF3和CBF4。CBF1、CBF2和CBF3基因聚集在拟南芥第4染色体的短臂上,CBF4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CBF2与CBF1、CBF3与CBF1的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81%和84%。CBF2和CBF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CBF1大约有84%和86%相似,且表达模式完全相同。CBF4蛋白由224个氨基酸组成,与其他CBF蛋白有63%的同源性。在CBF1、CBF2、CBF3和CBF4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不需低温刺激,4种CBF基因的组成表达都能够激活含有CRT/DRE元件的COR基因表达,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冻性。自1997年发现CBF1基因以来,已有很多成功导入CBF基因的报道。本文就这4个转录因子的性质及其在植物抗寒、抗旱和耐盐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CBF COR 抗寒 抗旱 耐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的营养品质及发展方向

玉米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我国玉米子粒营养物质的特性,对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及组成成分做出分析,提出要大力发展特种玉米、大力发展玉米加工业和饲料工业,并展望通过技术手段使玉米增值,提高玉米的利用率。

关键词: 玉米 营养品质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