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吉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2001~2005年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本田期田间病谱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869份次水稻区试品种(系)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109个品种完成了3年的连续鉴定,其中通粳612、通院5、通育01U307、九10B14、九10B3、吉2000F27、吉2000F46、通院6号、通育01-221、吉2000F59、通系158、通丰8号、通研7号、九02GA2、白122、吉01-3341、九02GB5、吉2000G18、九02YC11、九02YC17、九02YC5、通院7号、通院9号、吉2000F57、吉01-3786、吉01-3657和吉2000F61品种在全省各地对穗瘟抗性水平达中抗以上。


转抗稻瘟病基因水稻遗传和表达的初步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抗瘟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溶菌酶是一个广泛分布的酶家族,并且具有几丁质酶的活力,能够分解细菌或真菌细胞壁组分中多糖的糖苷键,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本文以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的10个株系当代及其后代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以及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PCR检测来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株系各世代中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在R0、R1代群体中农艺性状、外源基因分离情况比较大,在R2代群体中只有个别株系分离较大。在R0代群体中单株之间的表现差异可能是由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和拷贝数不同而造成的,R1代表现出来的群体差异要比当代更大,在R1代中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当代植株中的外源基因是杂合型,分离世代造成的,在R2代群体中由于外源基因趋于纯合,群体中株系相差小,同对照水平接近。与未转化株系比较,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苗瘟、叶瘟和穗茎瘟的鉴定,在转基因的两个品系中溶菌酶基因的插入整合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稻瘟病的能力。


导入detABD和nifA基因对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克隆有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nifA基因和发光酶基因luxAB的重组质粒pHN307经三亲本杂交分别导入苜蓿根瘤菌HNM1、HNM2、HNM4和1021中得到HNM1(pHN307)等4个转移接合子,进一步比较研究了pHN307在自生培养条件下传代的稳定性,并采用本室改进的双层钵无菌砂培盆栽法,分别将4个转移接合子和出发菌接种到苜蓿品种草原1号,公农1号和图牧2号。结果表明,只有用转移接合子HNM4(pHN307)和1021(pHN307)接种到草原1号和图牧2号的植株鲜重和干重明显优于出发菌。
关键词: dctABD nifA luxAB 苜蓿中华根瘤菌 共生固氮效率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获得和再生恢复培养条件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球孢白僵菌菌龄、β-巯基乙醇、溶壁酶、渗透压稳定剂和琼脂粉含量等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的获得和再生恢复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获得和再生恢复培养的最佳体系。原生质体获得的最佳菌龄为培养24~28 h的菌丝体,最佳β-巯基乙醇浓度为0.01 mol/L,最佳酶为真菌溶壁酶,最佳渗透压稳定剂为0.7 mol/L NaCl,原生质体获得频率高达99%;原生质体再生恢复时培养基中最佳渗透压稳定剂为0.7 mol/L葡萄糖,最佳琼脂粉质量分数为0.75%,再生频率达57%。


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对吉林省稻米品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现状及自然条件进行剖析指出:①吉林省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及优质品种品质中等偏下,与日本、韩国优质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②吉林省是我国优质粳稻主要生产基地,但名牌稻米产品不多,在国内外优质米市场竞争能力弱。③目前吉林省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先进,是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快速发展时期。作者同时提出了发展绿色优质米的生产对策:①吉林省具有独特的优质米生产环境和自然气候,要加强对稻米品质改良研究,提高稻米品质。②开展对绿色优质水稻栽培研究,建立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③科学、合理进行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区域划分。


吉林黑土区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昆虫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与农田土壤昆虫群落之间的关系,对吉林黑土区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昆虫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12个处理小区内,即(1)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ABAND)、(2)对照(种植、不施肥,CK)、(3)施氮肥(N)、(4)施氮磷肥(NP)、(5)施氮钾肥(NK)、(6)施磷钾肥(PK)、(7)施氮磷钾化肥(NPK)、(8)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处理(有机N和化肥N的比例为2∶1)(M1NPK)、(9)增加50%用量化肥配施有机肥(1.5MNPK)、(10)化肥配施秸秆(SNPK)、(11)玉米、大豆2:1轮作,施肥量同处理8(Rot)、(12)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处理(有机N和化肥N的比例为1∶1)(M2NPK),共采集144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捡法和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Tullgren)共获得土壤昆虫9922只(未知标本187只),隶属9目48科。调查结果显示,12种施肥小区内,大型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依次是:ABAND>NP>N>1.5MNPK>Rot.>PK>NK>NPK>M2NPK>CK>M1NPK>SNPK,N>NK>ABAND=1.5MNPK>NP=NPK>PK>CK=Rot.>M2NPK=M1NPK>SNPK;中小型土壤昆虫数依次是ABAND>1.5MNPK>PK>M2NPK>CK>Rot.>NPK>SNPK>NK>NP>N>M1NPK,Rot.>NPK>ABAND=NP=1.5MNPK=PK=NK=M2NPK=CK=M1NPK=SNPK>N。大型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撂荒中分布最多,中小型土壤昆虫则分别在撂荒和轮作中分布最多。多样性分析表明,1.5MNPK处理中大型农田土壤昆虫组成最丰富,M1NPK处理中小型农田土壤昆虫组成最丰富;CK处理与其他11处理之间群落相似程度最小,Rot.与其他处理之间的群落相似程度较大。KruskalWallis检验法分析表明,施肥对农田土壤昆虫分布影响极显著(X0.05(11)=10.25,p<0.05),反映出不同施肥对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进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轮作对土壤昆虫优势类群具有负向作用,而M2NPK则具正向作用。各种施肥对农田土壤昆虫影响不平衡,其中对农田土壤昆虫个体数影响最大,对中小型土壤昆虫均匀性影响最小。
吉林省玉米品种阶段性演变研究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吉林省5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更新换代的5个时期代表品种10个,在3种肥、密组合处理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产量、产量性状、熟期及种质演变规律,为吉林省高产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