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对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分类和亲缘关系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我国葡萄属(Vitis)12个野生种和变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研究。结果如下:绘制了葡萄属的基本酶谱,共分离出35条酶带,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可把供试材料分为三组。综合同工酶谱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认为刺葡萄、秋葡萄、复叶葡萄、瘤枝葡萄和华东葡萄是葡萄属中较原始的类型,山葡萄、燕山葡萄、和麦黄葡萄是较进化的类型,种的分组与进化和地理分布有关。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 Ⅰ)结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I)结构研究ChemicalStructureofHMCToxinProducedbyHelminthosporiummaydisRaceC1988年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同时对C小种的致...


9SJD-500型多功能饲料加工机组的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199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制了适合我国乡镇级养殖业、加工企业需要的9SJD-500型多功能饲料加工机组,该机组适用于生产配(混)合饲料,可加工农作物秸秆、茎蔓、小块饼粕等粗饲料,还可以单独使用粉碎机加工玉米面粉。通过改进粉碎室及搅拌机的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机组生产能力:配(混)合饲料0.5t/h,吨料电耗6.87(kWh)t-1。
关键词: 饲料加工机组,粉碎机,搅拌机


水稻蘖位优势的形成规律与高产利用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分蘖成穗后的穗粒数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随主茎第一蘖位向上移动,蘖位优势呈现出由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主茎蘖位上利用一个一次分蘖和两个二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10,利用一个一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7。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利用中位蘖栽培,能提高每穗粒数5.44%以上,表现出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关键词: 水稻,主茎,蘖位优势,形成规律,高产利用


二色补血草叶片组织培养及无性系的建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CSCD
摘要:二色补血草叶片组织培养及无性系的建立张小苹,马双马,那淑芝,薛秋生(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承德067000)二色补血草(Limonum,bicolor(Bge)O.Kantae)是蓝雪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分布于盐碱地或沙壤质土壤上。花葶丛生,上部分枝...


不同类型的水稻组合(品种)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与籽粒充实度的比较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类型的水稻组合(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及其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亚种间杂交稻比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具有更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但生长发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群体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较低,干物质分配不协调,库容量大,早衰,导致亚种间杂交稻的籽粒充实度差。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籽粒充实度


育苗移栽春玉米高产的生态与生理基础
《华北农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塑料拱棚,人为创造与控制玉米幼苗生长需要的微生态条件,可使冷凉地区春玉米提前15~20d播种,提早20~30d出苗,有效积温增加100~1800C,光照增加200h,灌浆时间延长10d左右,光能利用率是常规栽培方式的1.26倍;移栽春玉米株高降低13~35cm,穗位下降15~32cm,结合定向移栽,可增加种植密度10%~15%,最大叶面积提早呈现10d,全生育期总光合势提高约10%;灌浆期间,CGR提高88.3%,RGR提高61%,NAR提高93.6%,LAR降低16.7%;移栽玉米根系发达,建成早,衰老慢;营养和生殖生长关系协调,同化产物的分配明显偏重于根系与生殖器官,有利于形成经济产量及提高经济系数。
关键词: 春玉米,育苗移栽,生态,生理


富士苹果不同冠形微气候特征与果品质量关系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1998 CSCD
摘要:对富士苹果不同冠形微气候特征与果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冠形,其微气候特征值变化不同,差异显著.两种冠形条件下的晒阳果、叶的温度差异显著,而遮阴果、叶差异不显著.果实内含物除蛋白质外,均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微气候特征,果实品质,富士苹果


组织培养诱导的普通小麦─黑麦代换系和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Acta Botanica Sinica 》 1998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组织培养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八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mack)杂种F0幼胚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2个代换系930498、930483和1个附加系930029。以黑麦(SecalecerealeL.)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了黑麦染色体的存在。在有丝分裂中期,经FISH处理的黑麦染色体为黄绿色,明显区别于红色的小麦染色体。染色体配对、C分带、麦谷蛋白电泳分析,证明两个代换系为1D/1R代换,附加的也是黑麦1R染色体
关键词: 小麦,小黑麦,黑麦,组织培养,代换系,附加系,荧光原位杂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