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优质无花瓣油菜NF001的遗传研究
《种子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具埃芥细胞质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NF001为试验材料,通过与7个正常有花瓣油菜杂交并回交构建F2和BC1群体,分析无花瓣油菜NF001的无花瓣性状的遗传规律。田间各遗传群体花瓣度(PGgr)的观察和统计表明,甘蓝型无花瓣油菜NF001的无花瓣性状由4对隐性基因控制,且都具有加性效应,不存在细胞质效应。若以R表示显性有瓣基因,r表示隐性无瓣基因,则NF001的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4r4,中间型植株的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4r4或r1r1R2r2r3r3r4r4或r1r1r2r2R3r3r4r4或r1r1r2r2r3r3R4r4,即只有1个显性基因时表现为中间类型,在后代分离群体中只要有两个显性基因存在时都表现为正常有花瓣类型,现有正常有瓣甘蓝型油菜资源中,1对、2对、3对、4对显性纯合的基因型均有存在,但1对显性纯合基因型的有瓣品种(系)相对少一些。


贵州植物篱梯化项目区农户对水保植物的参与式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来自植物篱梯化项目区罗甸县、龙里县和平坝县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植物进行了参与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水保植物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选择水保植物时不仅考虑水土流失效应,还应考虑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收入。结果显示,水保植物的选择越来越本土化,本土物种既能发挥水保作用,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果树品种的选择应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受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等因素决定。同时水保植物的选择也需要考虑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外部专家的指导意见如果能够与当地农户的参与结合,将取得极大的成功。


油研10号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的产质量比较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通过对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对产量、产油量、品质性状、经济效益和植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栽培平均产量3 177.25 kg/hm2,平均产油量1 408.57 kg/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37.96%和32.2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产值7 625.4元/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加2 098.2元/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纯收益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高产栽培平均含油量及平均油酸含量均降低,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饼粕蛋白质含量增加,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的7个品质性状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获得高产的同时,品质和经济效益较好。


8株国外引进的酿酒酵母菌的分类鉴定
《贵州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试验对8株国外引进的酿酒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建立模式酵母菌种数据库与之比较,辅以脉冲电泳核型分析,最终将8株酿酒酵母菌鉴定至种。


高羊茅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简报)
《草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高羊茅是一种优良的冷季型草坪草和牧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绿期长,耐粗放管理,近年来在我国的园林绿化和运动场建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23份高羊茅材料进行RAPD分析,20个引物共扩增出30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69条,比例为87.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选高羊茅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相似性集中在53.79%~85.53%。其中材料P18单成一支,与其他高羊茅材料相似性较低。材料之间的聚类关系与表型特征呈现不完全的相关性。


会-2在不同海拔地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在高、中、低海拔地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配比方式对会-2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极显著,但在中、高海拔条件下,二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低海拔条件下,二者的交互效应极显著;采用密度5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2(N 15 kg/667m2)处理(A3B3)更有利于会-2高产的获得,其次是密度4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2(N 15 kg/667m2)(A2B3)。在中、高海拔地区,处理A3B3的经济效益最高;在低海拔地区,处理A2B3的经济效益最高。


贵州引进稻种资源的评价、保存与利用
《种子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种资源的引进是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遗传多样性,促进水稻品种改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从各产稻国和地区引进稻种遗传资源近1 500余份,经过初步整理和性状评价,筛选出一批适宜于贵州稻作生态,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矮秆、大粒、优质、抗病虫、耐逆境等优异种质。这些稻种资源已繁种、保存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库中,供省内外科研与教学机构进行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研究。概述了贵州引进稻种资源的保存、评价和利用现状,并就今后工作重点与方向提出了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