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百八十七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穗部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穗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鉴定优质玉米资源。以贵州、陕西、甘肃、湖北4个省份收集的487份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玉米10个穗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为6.1%~71.0%,表型多样性指数为0.319~2.038。相关分析表明,10个穗部性状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系统聚类分析将487份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有187份种质资源,类群Ⅱ有208份种质资源,类群Ⅲ有48份种质资源,类群Ⅳ有44份种质资源,贵州和陕西的玉米种质资源代表性更强。最终筛选到15份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玉米种质资源,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质材料创新和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和基础材料。


芥菜小孢子培养及染色体加倍技术体系的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芥菜基因型和培养条件对小孢子培养效果的影响,建立适合芥菜小孢子培养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方案,对芥菜8个不同变种的34份自交系进行小孢子培养,比较不同热激时间、活性炭浓度、小孢子密度对出胚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基因型对芥菜小孢子培养成功与否影响较大,34份材料中11份材料成功培养出胚状体;不同材料间出胚效果差异明显,其中,大头菜出胚率最高,可达23.85胚/蕾;芥菜小孢子出胚最佳条件为32℃热激1~2 d,培养基含活性炭3~5 g/L,小孢子密度为1.5×105~2.0×105 个/mL.染色体加倍试验结果显示,1 g/L秋水仙素溶液浸泡茎尖1 h的处理加倍效率高、嵌合体少,可应用于芥菜染色体的加倍.
关键词: 芥菜 小孢子培养 双单倍体 小孢子胚胎发生 染色体加倍


基于高光谱的山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州省典型山区耕地土壤高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光谱变换法和机器学习原理构建贵州省山区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估算模型.于 2020 年8 月至2021 年3 月在贵州省13 个县(区、市)采集了120 个土壤样品,检测土壤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信息,利用 5 种光谱数据变换(原始光谱、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倒数对数的一阶微分、连续统去除)和 4 类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BP 神经网络)组合出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模型,按照3 ∶ 1 选择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以估算山区SOM含量.结果表明,一阶微分数据变换与山区SOM含量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35;反演模型中,基于一阶微分光谱变换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最高,训练集、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 0.845、0.838,测试集均方根误差(RMSE)为 3.452,相对分析误差(RPD)达到2.470,其次是RF、PLSR模型的RPD较高,SVM模型的RPD最低.光谱数据变换中一阶微分法能极大程度提取出山区耕地的SOM含量信息,BP神经网络模型是估算山区SOM含量的最优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山区耕地土壤肥力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山区耕地 一阶微分 BP神经网络


不同产地金钱蒲叶片和根状茎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来自8个产地的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叶片和根状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从8个产地金钱蒲叶片和根状茎中共鉴定出10大类74种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种类最多,芳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金钱蒲主要挥发性成分基本为草蒿脑,且叶片和根状茎中的草蒿脑相对含量接近。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的金钱蒲叶片和根状茎中榄香素的相对含量最高,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的金钱蒲根状茎中1,2-二甲氧基-4-(1-丙烯基)-苯的相对含量最高。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的金钱蒲叶片中草蒿脑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根状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的金钱蒲叶片中榄香素含量明显高于根状茎。综上所述,可以对金钱蒲的叶片加以开发利用,并且不同产地金钱蒲的主要有效成分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应有所区分。


杀菌剂复配对羊肚菌细菌性病原菌假单胞菌的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防效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针对羊肚菌Morchella spp.细菌性病原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高效防治策略。[方法]自贵州本土染病羊肚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致病菌假单胞菌。采用浊度法研究14种商品农药及不同复配组合对假单胞菌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其防效。[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将20%辛菌胺醋酸盐AS和80%乙蒜素EC以3∶1的比例复配具有增效作用,SR为2.0229,其他组合及配比均为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将20%辛菌胺醋酸盐AS与80%乙蒜素EC以3∶1进行复配具有较好的防效,在质量浓度为12 mg/L时,防治效果达到78.64%±2.05%。[结论]将20%辛菌胺醋酸盐AS和80%乙蒜素EC以3∶1的比例复配对于因假单孢菌引起的羊肚菌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QTL与SNP分子标记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国内外收集的30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为材料,在2个环境下种植,结合油酸含量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利用EMMAX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关联群体的油酸含量分布呈连续性双峰分布,受2个主效基因位点控制;GWAS分析检测到一个控制油酸含量性状的主效QTL位点,位于C03染色体的第53853975~57808820位碱基之间,贡献率为62.51%,与chrC03_53853975(A/G)、chrC03_57808820(C/T) SNP分子标记及峰值SNP分子标记chrC03_56392730(G/T)紧密连锁,对应碱基突变导致多态性。峰值SNP等位基因为TT时,该性状表型效应值为57.93%。本研究首次揭示一种甘蓝型油菜籽油酸含量性状的C03染色体主效QTL位点及其SNP分子标记,贡献率高,为该性状的高效改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渔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研究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贵州段的生态修复,对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省级决策部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走访调研,结合《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对贵州省“十三五”期间生态渔业发展成效、制约因素及发展机遇进行了梳理。依据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指导性文件《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生态渔业产业特点,探索性提出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从拓展生态渔业空间、推广多样化生态养殖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休闲渔业、加大渔业科技创新投入及完善生态渔业制度保障体系6个方面提出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期望为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分数阶微分的葡萄叶片SPAD值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可能性,构建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为快速且无损估测葡萄长势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西南山区成熟期葡萄叶片为研究对象,同步获取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和SPAD值,研究不同分数阶(0.0~1.4阶,步长0.2阶)微分光谱反演葡萄叶片SPAD值的能力,构建多个基于特征波段和光谱指数的单因素模型及基于连续投影算法的多因素模型。【结果】不同SPAD值葡萄叶片原始光谱曲线整体一致,在可见光区域反射率较低而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高;可见光、近红外区域反射率与SPAD值分别呈反比和正比;随着分数阶上升,特征波段由近红外向红边靠近,光谱指数由近红外与蓝光组合变更为近红外与绿光组合,单因素模型建模变量相关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0.6阶达峰值;除0.6与0.8阶外,其余分数阶微分光谱单因素模型建模变量均为DSI;多因素模型优于单因素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可提升传统回归模型精度,所有模型以0.6阶下SPA-GA-XGBoost回归模型精度最优,其建模与验证R~2分别为0.79和0.75,相应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15.54%和14.45%。【结论】分数阶微分变换在葡萄叶片SPAD值反演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特定分数阶下,光谱指数优于特征波段,GA-XGBoost算法能产生较好的建模效果。
关键词: 葡萄叶片 SPAD 分数阶微分 光谱指数 GA-XGBoost回归


茶树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具有保守的四分体结构、非重组、单倍体、单亲遗传、进化速率适中、序列和结构高度保守等特征,可为植物进化等提供有用信息.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其复杂的起源、进化、分类等方面缺乏有效鉴评,而有碍于对其高效保护与创新利用.目前,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并向三代过渡,33 份茶树资源的叶绿体基因组已在NCBI公布,茶树叶绿体基因组基因类型、基因序列特征已被部分揭示,且已应用于茶树资源的分类鉴定、起源进化、白化机制等方面研究,但仍有不少茶树资源的叶绿体基因组未被破译.本文简述了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起源、遗传方式、基本特征;重点述评了茶树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组特征、基因类型、基因序列等最新研究成果;概述了茶树叶绿体基因组应用现状;最后探讨了茶树叶绿体基因组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厌氧发酵时间对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含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厌氧发酵时间处理对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明确高品质高GABA含量黄金芽绿茶的最佳厌氧时间,为黄金芽绿茶的产品研发及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金芽1芽2、3叶为原料,常规摊放后,采用食品真空封口机抽真空封口包装,进行0(对照)、3、6、9、12和15 h室内常温厌氧,采用绿茶工艺制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茶样GABA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检测,分析厌氧发酵时间对黄金芽绿茶GABA含量及品质成分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厌氧后,制得的黄金芽绿茶GABA含量均达GABA茶标准(1.50 mg/g),其中,厌氧6 h的GABA含量最高(2.50 mg/g),是对照(0.20 mg/g)的12.5倍。厌氧6 h内,茶样感官品质正常,外形条索完整、金黄,汤色绿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鲜醇,叶底金黄明亮,厌氧超6 h后,感官品质下降明显,表现为外形条索完整、金黄,汤色黄、较亮,香气熟闷,滋味青涩,叶底色杂、带红梗。厌氧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为0~9.43%,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降幅分别为1.89%~14.83%和2.26%~6.41%,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酚氨比变幅为0.16%~4.06%;儿茶素总量增幅为1.91%~7.93%,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无显著变化;类黄酮总量增幅为132.15%~169.06%;氨基酸总量降幅为10.03%~27.64%。对照茶样中,以茶氨酸(The)和苯丙氨酸(Phe)含量最高,分别为1.23和0.96 mg/g;其次为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分别为0.84和0.81 mg/g;半胱氨酸(Cys)含量最低,仅为0.04 mg/g。厌氧茶样中,以GABA和The含量最高,分别为1.60~2.50 mg/g和1.12~2.30 mg/g;其次为赖氨酸(Lys),含量为0.72~0.82 mg/g;以谷氨酰胺(Gln)、缬氨酸(Val)、Cys、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含量较低,为0.02~0.05 mg/g。随着厌氧发酵时间的延长,茶样的鲜味类氨基酸含量升高,增幅为10.59%~45.29%,而芳香类、苦味类、甜味类和酸味类含量降低,降幅分别为28.79%~50.00%、51.85%~85.80%、68.72%~78.97%和82.24%~96.26%。【结论】厌氧6 h处理的茶样GABA含量最高,且综合品质佳,可作为加工黄金芽GABA绿茶的最佳厌氧发酵时间。
关键词: 厌氧发酵 黄金芽 绿茶 γ-氨基丁酸(GABA) 品质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