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贵州地方大豆种质资源7S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组分含量分析

大豆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地方大豆种质资源的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分含量情况,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107份大豆种质资源的7S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组分、11S/7S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地方大豆种质资源间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7S和11S球蛋白的平均值分别为17.35%和44.27%,变异系数分别为28.13%和15.14%,11S/7S比值范围为1.47~6.48,平均值为2.74,变异系数为29.48%;7S与11S球蛋白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7S和11S球蛋白与蛋白质、油脂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筛选出了11S/7S比值大于3的材料27份,11S/7S比值大于3且亚基组成完整的材料4份;蛋白亚基组分优异的材料6份,其中α亚基缺失材料3份,α′、α亚基缺失材料1份,α′、α、A3和A4亚基缺失材料1份,A3亚基缺失材料1份,这些优异资源材料可为加工专用或特殊用途大豆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遗传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 贵州 大豆 贮藏蛋白 亚基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氮素代谢对外源硝态氮供应水平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低温胁迫下适宜黄瓜生长的外源硝态氮浓度,为非生物胁迫下黄瓜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Hoagland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调节硝态氮(NO3--N)浓度,形成4个新配方,其NO3--N浓度依次为0 (NO)、6 mmol/L (N6)、12 mmol/L (N12)和24 mmol/L (N24)。以4叶1心的黄瓜种苗(品种为‘新泰密刺’)为供试材料,移栽至处理营养液中,在昼/夜温度为15℃/10℃(低温)的人工气候室中生长4天,然后收获并分为根部和地上部样品,测定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植株干重、氮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和硝态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低温胁迫下,黄瓜根和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GS-1、GS-2表达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在N24处理时达到最大值,而黄瓜植株干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N6处理时达到最大值;黄瓜根中硝态氮吸收转运基因(NRT1s)、硝态氮还原基因(NRs、NiR)与谷氨酸合成酶基因(GOGA Ts)的表达量均在N24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与根部硝态氮含量的变化一致;而叶部GOGAT-1-1、GOGAT-1-2、GOGAT-2-1和GOGAT-2-2的表达量在N6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低温条件下,N6、N12和N24处理的黄瓜根和叶中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N0,变化规律与其他指标相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6处理下黄瓜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总评分最高。[结论]低温胁迫且外源NO3--N较低时,黄瓜通过上调叶部NRT1.2、RT1.3、NRT1.9和NRT1.0的表达促进NO3--N向叶部的转运,并提升氮代谢酶活性促进对氮的转化和利用,以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维持植株的生长,适应低温胁迫;而低温复合外源高浓度NO3--N时,黄瓜显著上调根部NRT1s (NRT1.5、NRT1.8)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根对外界NO3--N的吸收量,但是高酶活性加快植株代谢,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较低的外源NO3--N浓度(6 mmol/L)更有利于抵御低温胁迫。

关键词: 低温胁迫 硝态氮 氮代谢酶活性 氮代谢基因表达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遗传区段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

玉米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感自交系QB7866和QB5725为亲本构建的132份F2∶3家系和包含142份温热玉米自交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包含6万个SNP标记的MaizeSNP50芯片,分别对F2∶3家系和关联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对这两套群体的南方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规模化鉴定控制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遗传区段,并对相关候选基因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3个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QTL,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QTL两个.GWAS分析共检测到100个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QTNs.一致性分析发现3个一致性遗传区段.候选基因预测发现,这些区段内存在4个候选基因,可作为下一步精细定位的靶标.

关键词: 玉米 南方锈病 连锁分析 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60Co-γ辐射的玉米自交系T32改良与表型多样性分析

种子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骨干自交系T32为受体材料,利用20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1 500粒种子进行辐射处理,评价968个辐射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并分析相关的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主成分和类群划分等。结果表明,辐射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其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62~2.09,其中行粒数最高,穗行数最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4.86%~34.45%,平均值为11.74%,其中行粒数变异最丰富,粒长变异最小;百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长、粒宽极显著正相关。类群划分结果显示,所有辐射后代被划分为四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含698份,占参试材料的90.77%;第Ⅱ类群包含14份,占总材料1.82%;第Ⅲ类群包含53份,占总材料6.89%;第Ⅳ类群包含4份,占总材料0.52%。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主成分因子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8.82%,PCⅠ贡献率为38.56%,特征向量值为3.86;PCⅡ贡献率为16.11%,特征向量值为1.61;PCⅢ贡献率14.16%,特征向量值为1.41。综合得分F值分析发现,辐射后代中,共筛选出10份综合性状优于T32的材料,表现出穗位较低、穗长长、行数多和百粒重大等优势。利用60Co-γ辐射诱变技术可为玉米骨干自交系改良提供帮助,创制的10份新种质资源可作为T32衍生材料利用。

关键词: 骨干玉米自交系 辐射诱变 表型性状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区稻田土壤碳氮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进行了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中,选取水稻单作(RM)、水稻-小麦轮作(RWR)、水稻-油菜轮作(RRR)、水稻-绿肥轮作(RGR)四种种植模式,采集 0~20 cm和 20~40 cm土壤样本,测定有机碳、全氮、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碳氮转化酶活性,探究作物栽培模式与土壤碳氮养分及碳氮转化酶相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各轮作处理 0~2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较RM处理分别提高 22.7%~43.1%、8.3%~77.1%、38.9%~110.7%、31.4%~48.1%.TOC和EOC以RGR处理增幅最高,MBC以RWR处理增幅最高,DOC以RRR处理增幅最高.轮作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全氮及活性氮含量,其中RGR处理全氮、可溶性总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较RM处理分别提高了 31.8%、94.8%、24.9%、51.3%(P<0.05).轮作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碳氮转化酶活性,并降低了BG相对酶活性(RBG)和NAG相对酶活性(RNAG),其中RWR处理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β-1,4-葡萄糖苷酶(BG)、脲酶(URE)、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分别较RM处理提高 46.3%、45.2%、38.0%、30.9%、16.5%(P<0.05).20~40 cm土层,轮作处理也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碳氮养分含量及碳氮转化酶活性,以RGR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养分含量与SUC、CAT、UR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NAG活性、RBG、RNAG则呈显著负相关,MBC是影响土壤酶活性最重要的土壤养分因子.[结论]通过合理轮作搭配豆科类绿肥及残茬含量高的作物可提高土壤碳氮养分含量、活性及酶活性,在本研究4个轮作模式中以水稻-小麦和水稻-绿肥轮作对土壤碳氮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

关键词: 稻田 轮作 有机碳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龄期益蝽对粘虫各龄期幼虫的捕食功能

环境昆虫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益蝽对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潜能,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益蝽若虫对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将益蝽按龄期进行24 h饥饿处理,以1头/罐置于塑料罐中,分别投喂不同数量和不同龄期的粘虫,统计不同龄期益蝽捕食粘虫的数量,使用圆盘方程拟合益蝽对粘虫的捕食功能曲线。结果显示,益蝽若虫对粘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其3龄、4龄、5龄若虫均能捕食粘虫3龄、4龄、5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益蝽3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0头、29.90头、4.5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06、0.200、1.042;处理时间分别为0.041 h、0.033 h、0.224 h。益蝽4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47头、15.60头、17.6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367、0.466、0.281;处理时间分别为0.030 h、0.064 h、0.057 h。益蝽5龄若虫对粘虫3龄、4龄、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7.80头、17.20头、8.50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557、0.327、0.286;处理时间分别为0.036 h、0.058 h、0.117 h。可知,益蝽对3~4龄粘虫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对5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

关键词: 益蝽 粘虫 捕食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油茶良种在贵州低热河谷区引种表现评价

中国油脂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油茶系列良种在贵州低热河谷区的引种栽培适应性,基于果实、种子、产量及油脂品质等性状指标对云油茶3号、云油茶4号、云油茶9号、云油茶13号和云油茶14号5个良种在贵州低热河谷区的栽培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5个云油茶品种果实性状中,单果质量最大的是云油茶14号,果实均匀度最好的为云油茶9号,果皮厚度最小的是云油茶13号,果形最圆的为云油茶9号和云油茶13号,鲜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最大的均为云油茶13号;5个云油茶品种种子性状中,单籽质量最大的是云油茶9号,种子均匀度最好的为云油茶3号,干籽出仁率、种子含水率和种仁脂肪含量最高的分别是云油茶13号、云油茶9号和云油茶4号;5个云油茶品种产量和油脂品质性状中,云油茶3号的3年平均结果量最高,为3.59 kg/株,云油茶13号的果油率最高,5个云油茶品种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90%以上,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是云油茶9号、云油茶14号和云油茶4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云油茶果实、种子、产量性状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云油茶品种的引种表现综合评价高低排序为云油茶13号、云油茶4号、云油茶3号、云油茶14号和云油茶9号。综上,可优先推荐云油茶13号、云油茶4号和云油茶3号在贵州低热河谷区进行推广种植,以丰富贵州低热河谷区油茶品种结构。

关键词: 油茶 引种 产量 品质 适应性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50K液相芯片分析贵州香稻资源遗传多样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贵州香稻资源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促进贵州香稻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0K液相基因芯片对78份香稻材料、2份不香的贵州培育品种、粳稻对照日本晴、籼稻对照9311共82份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检测,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经过严格过滤,获得35 344个高质量SNP位点,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328 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平均为0.216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328 2,标记缺失率平均为0.004 0;Shonnon指数平均为0.506 0;PIC值平均为0.271 4,大于0.250 0的SNPs位点占比达78.59%,说明获得的SNPs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可信度.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有66份资源遗传背景相对比较单一,但材料的少数遗传成分具有多源性;82份水稻资源可被划分为6个亚群,贵州香禾材料共分为3类,说明遗传背景存在差异;而贵州培育香稻与9311聚为一类,多为籼稻材料.[结论]遗传参数结果说明贵州香稻品种间的位点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香禾是一类特殊的香稻,且组间有很好的区分度,遗传背景存在差异;贵州培育香稻多为籼稻材料.

关键词: 香稻 遗传多样性 液相芯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微结构观察

种子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形态结构,本研究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贵州野生大豆gyys1、gyys2、gyys3为材料,与贵州栽培大豆qd10进行对比,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生理指标和扫描电镜对贵州野生大豆抗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PEG-6000溶液处理下,野生大豆发芽势、发芽率显著高于栽培大豆,在种子萌发吸水阶段,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的种脐变化程度较小,而栽培大豆种脐在干旱胁迫下明显变小。贵州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皮及种脐结构相同,但野生大豆种皮明显薄于栽培大豆,且野生大豆种皮厚度和结构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变化不大,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种皮明显变薄,推测干旱胁迫影响了柱状细胞和薄壁细胞的吸水膨胀,种脐受到干旱胁迫影响,吸胀作用减弱,导致水分进入种子内部速率变低,种子发芽率受到影响。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对白菜产量、土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塑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降解地膜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以白菜为试材,采用大棚穴盘育苗、大田栽培方式进行试验,以普通聚乙烯(PE)地膜为对照,设置不同厚度、不同填埋材料的5种不同的生物降解地膜,共5个处理,研究了生物降解地膜对白菜产量、土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土壤影响方面,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下的大多数土壤理化性质含量都高于普通PE地膜处理。对白菜的产量影响方面,相同厚度的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PE地膜促进白菜产量提升效果相当;效益方面,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下种植白菜的利润和产投比高于普通PE地膜。可见,贵州白菜种植中推广厚度较薄的生物降解地膜,不仅不会降低白菜产量,还能改善生态效益,增加经济效益,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白菜 土壤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