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肉火龙果α-淀粉酶基因HpAMY3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α-淀粉酶在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F.A.C.Weber)Britton et Rose]果实淀粉降解中的作用,对红肉火龙果α-淀粉酶基因HpAMY3 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果实发育期间该酶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同时对HpAMY3 重组蛋白的淀粉降解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pAMY3 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742 bp,编码 913 个氨基酸;HpAMY3 蛋白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 102 370,理论等电点为pI 6.02,预测此蛋白位于叶绿体,且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pAMY3 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inn.)Heynh.]AtAMY3的亲缘关系最近,均属于AMY Ⅲ类.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显示HpAMY3 定位于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 Domin)叶片的叶绿体,表明HpAMY3 具有质体定位的特点.在授粉后 20 和 23 d,红肉火龙果果实的α-淀粉酶活性较低;在授粉后25 d,α-淀粉酶活性显著(P<0.05)升高;在授粉后27 和30 d,α-淀粉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红肉火龙果果实的HpAMY3 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授粉后 20 和 23d较低,在授粉后 25 和 27d持续升高,在授粉后 30d略有降低.红肉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α-淀粉酶活性与HpAMY3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较高(R2 =0.94).体外淀粉降解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含有HpAMY3 重组蛋白的反应体系中均检测到麦芽糖和麦芽三糖,且二者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含有载体对照pDR196 的反应体系.综合上述结果,HpAMY3 蛋白可能定位于红肉火龙果果实的淀粉体;在果实发育期间,HpAMY3 基因上调表达,HpAMY3 具有淀粉降解活性.
关键词: 红肉火龙果 α-淀粉酶 果实发育 亚细胞定位 酵母表达 酶活


四种杀菌剂在白及初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白及初加工过程中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变化规律和加工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白及的清洗、水煮和烘干3个初加工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MS)检测白及初加工各阶段的农药残留浓度,并计算加工因子。结果表明,白及不同加工过程对4种杀菌剂残留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清洗过程使农药残留浓度降低4.6%~57.8%,加工因子为0.42~0.95,在清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2%淀粉、2%食盐和2%小苏打对农药的去除效果可提升1.4~7.3倍;水煮过程使农药残留浓度降低38.6%~67.8%,加工因子为0.32~0.61;烘干过程由于浓缩效应使农药残留浓度升高2.1~3.2倍,加工因子为2.08~3.23。白及依次经2%食盐水清洗、水煮4 min、60℃烘干的初加工全过程对4种杀菌剂的降解作用大于因脱水造成的浓缩作用,可降低4种杀菌剂在干白及产品中的残留风险,全过程加工因子为0.34~0.67。因此,以鲜白及中4种杀菌剂残留评价经此初加工后干白及中4种杀菌剂残留的安全性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白及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白及多糖创面敷料及交联方式的研究进展
《中药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及多糖作为中药白及的活性成分,在白及块茎中的含量可达30%以上,具有止血、杀菌、促伤口愈合等功效,由α-甘露糖、β-甘露糖和β-葡萄糖构成,结构稳定,羟基丰富,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在伤口敷料的制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白及多糖与其他成分结合制备止血微粒、海绵、水凝胶及纳米纺丝材料的研究,并发现材料具有良好的止血或促伤口愈合的功效。该文分析了白及多糖成为创面敷料合成热点的原因,并对白及多糖制备的创面敷料类型进行介绍,最后综述了新型敷料的交联合成方式,以期能够为白及多糖在创面敷料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67%、13.37%、7.87%、39.17%和44.51%,花青素含量比对照高4.74 mg/g;紫色芽叶绿茶香气组分42种,总含量19.57μg/g,对照33种,总含量16.42μg/g‘,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香气化合物总量比对照高19.18%。【结论】‘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其内含品质成分含量向利于绿茶品质的方向转化‘,巴山早’紫色芽叶所制绿茶品质优异。


云南省昆明市玉米白斑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活体接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玉米白斑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及种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5株菌株,其中,9株为致病菌,菌株SL-56-2、JX-E466-15和JXE600-1的致病性最强,发病最快,使玉米叶片产生典型白斑症状;JX-E466-13、JX-E466-12和SL-547-3使玉米叶片产生黄白色小病斑;JX-E102-1、SL-24-8和SL-24-3产生稍大黄白色病斑。形态学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SL-56-2、JX-E466-15和JX-E600-1为Epicoccum sorghinum,JX-E102-1、SL-24-8和SL-24-3为E. dendrobii,JX-E466-13、JX-E466-12和SL-547-3为附球菌属未定种。研究表明,E. sorghinum为昆明市玉米白斑病的优势致病种,由E.dendrobii引起的玉米白斑病属首次报道。
关键词: 玉米 E. sorghinum E. dendrobii 致病性测定 形态学 分子鉴定


一株抗茶炭疽菌和魔芋镰刀菌的淀粉酶产色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能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放线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具有强大的代谢活性,能产生抗生素、酶、酶抑制剂和激素等天然产物抑制病原物生长.[目的]从茶树根际分离得到放线菌,研究候选放线菌对茶炭疽菌和魔芋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及其生防潜能.[方法]分别以茶炭疽病致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和魔芋茎腐病致病菌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采用土壤稀释涂布法、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放线菌,并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开展候选放线菌的产促生相关物质和分泌细胞壁水解酶能力的定性检测试验.[结果]共分离得到14株拮抗放线菌,菌株A-dyzsc04-2的拮抗效果最强,被鉴定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该菌株的活菌体对C.camelliae和F.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66.71%±1.23%和71.59%±2.46%,其无菌发酵滤液对2种指示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0%;此外,菌株A-dyzsc04-2还具有产嗜铁素和葡聚糖酶以及溶解无机磷的能力.[结论]菌株A-dyzsc04-2是一株优良的生防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结果为菌株A-dyzsc04-2防治茶炭疽病和魔芋茎腐病提供了理论支撑.


贵州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Diaporthe sp.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黔产苗药光枝勾儿茶中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Diaporthe sp. QX4G6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并从中筛选抑菌活性化合物,经对菌株Diaporthe sp. QX4G6扩大培养后,利用多种分离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光谱技术与文献报道鉴定其结构;以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分别测定单体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Diaporthe sp. QX4G6菌株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1)、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0-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化合物(2)、3-(4-甲苯氧基)-丙酸(化合物3)、酪醇(化合物4)。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相同条件下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化合物3的抑菌活性最强,对2株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1μg/mL和3.91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3μg/mL和7.81μg/mL。综上,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茎点霉属(Diaporthe sp.)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个化合物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光枝勾儿茶 内生真菌 茎点霉属 抑菌活性 抑菌化合物


芥菜SRO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SRO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与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芥菜SRO基因家族,为解析芥菜SRO基因功能与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鉴定油用芥菜与菜用芥菜基因组中的SRO基因家族成员,运用TBtools、MEGA、Cytoscape、NCBI、STRING、EggNOG等软件与数据库进行理化性质、序列特征、进化关系、调控网络等分析以及RT-qPCR分析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两种类型芥菜SRO基因家族成员数量存在差异,并分属A与B两大类,其中A类SRO蛋白含有WWE、PARP及RST结构域,而B类蛋白则缺少WWE结构域,SRO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与激素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microRNA-BjuSRO-靶基因构建复杂调控网络,参与了细胞凋亡、根系形态建成、免疫应答、异源刺激的细胞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油用芥菜BjuOSRO基因与甘蓝SRO基因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RT-qPCR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下BjuVA1a、BjuVA1e、BjuVA2a、BjuVA3a、BjuVB1b、BjuVA2a显著上调表达。【结论】芥菜SRO基因家族具有功能多样性,BjuVA1a、BjuVA1e、BjuVA2a、BjuVA3a、BjuVB1b、BjuVA2a与盐胁迫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培育耐盐型芥菜新品种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芥菜 SRO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microRNA调控 蛋白互作 GO富集分析 进化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揭示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影响,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了同一茶园习惯施肥(CF)、微生物有机肥配施控释复合肥(MC),在冬季至夏季3个时间点[11月14日(CF1、MC1)、3月1日(CF2、MC2)、5月15日(CF3、MC3)]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共获得311211956条高质量测序数据和1763759个Unigenes。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MC1和CF1的土壤微生物基因丰度聚为一类,其他独聚一类。不同季节,CF和MC的细菌、古菌、真菌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88%~89%、0.8%~2.0%、0.02%~0.10%;古菌数量逐渐增加,真菌数量先增加后降低。CF2、CF3的古菌数量分别高于MC2、MC3,而真菌数量相反;CF2、CF3的细菌、真菌丰度分别显著低于MC2、MC3,古菌丰度相反。MC1、MC2、MC3之间的细菌、古菌、真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而CF1与CF3的真菌丰度接近。相较于CF,MC提高了土壤细菌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装甲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古菌中的奇古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广古菌门、泉古菌门、深古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真菌中的毛霉门、捕虫霉门、隐真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总体上,CF和MC优势细菌门、优势古菌门、优势真菌门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施肥方式性变化规律;微生物有机肥配施控释复合肥可以提高土壤细菌丰度、真菌数量和丰度,降低古菌数量和丰度,改变土壤优势菌群的组成,为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提高茶树养分利用率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园 施肥方式 宏基因组 微生物丰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季节


贵州两地野生大厂茶嘌呤生物碱与儿茶素组分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普安和盘州两地野生大厂茶生化差异,为贵州野生大厂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普安和盘州两地40份野生大厂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厂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嘌呤生物碱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和含量,并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两地大厂茶种质资源进行类别区分和关键差异化合物筛选。结果表明,两地大厂茶种质资源中主要嘌呤生物碱不同,普安大厂茶为咖啡碱,盘州大厂茶为苦茶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CG)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是大厂茶中含量较突出的儿茶素组分。两地大厂茶的苦茶碱、咖啡碱、没食子酸、儿茶素(catechin, C)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普安大厂茶中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53 mg·g-1和0.29 mg·g-1,极显著高于盘州大厂茶(2.92 mg·g-1和0.13 mg·g-1)。盘州大厂茶中苦茶碱、C和EC含量平均值分别是22.88、2.37、36.83 mg·g-1,极显著高于普安大厂茶(1.58、1.81、26.55 mg·g-1)。相关性分析显示,11个生化成分间相关性较强,有14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6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野生大厂茶可分为3类,第Ⅰ类为30份盘州大厂茶种质资源,主要生化特点是苦茶碱和C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10份普安大厂茶资源被分作两类,GT-PA-03等7份种质资源构成第Ⅱ类,它们的咖啡碱、EC和ECG含量较高,苦茶碱、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含量较低;GT-PA-01、GT-PA-02和GT-PA-09组成第Ⅲ类,它们的没食子酸、EGC和EGCG含量较高。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咖啡碱、苦茶碱和没食子酸是区分普安和盘州两地大厂茶的关键生化因子。40份大厂茶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苦茶碱(>25.0 mg·g-1)种质3份,高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15.0 mg·g-1)种质2份,高ECG(>80.0 mg·g-1)种质3份,高EC(>50.0 mg·g-1)种质3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