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动态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动态现状,本研究基于长序列调查与研究数据分析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种群动态演变.结果显示:长江上游不同江段,根据鱼类特性、栖息地特征、水系、产卵类型等划分,鱼类区系组成不同.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开发率较蓄水前高,约77.5%的特有鱼类处于过度开发状态,22.5%未过度利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平均捕捞死亡系数大于蓄水前,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张氏(歺又鱼)(Hemiculter tchangi)、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等经济价值低的特有鱼类自然死亡系数高于捕捞死亡系数,而长薄鳅(Elongate loach)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自然死亡系数低于捕捞死亡系数.2011-2018年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资源量均呈下降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酶和消化酶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抗氧化酶和消化酶的影响, 设置5个不同实验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添加), 碳氮比10组(C/N10)、碳氮比15组(C/N15)、碳氮比20组(C/N20)和碳氮比25组(C/N25)], 每组设三重复; 将初始体重(0.25±0.03) g的日本沼虾置于不同碳氮比的玻璃缸(30 cm×40 cm×100 cm)中, 进行50d的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碳氮比升高, 生物絮团含量有上升趋势, 生物絮团含量C/N20>C/N25>C/N15>C/N10, C/N20生物絮团最多, 生物絮团体积和总固体悬浮物分别为(328.67±7.09) mL/L和(40.33±1.53) mg/L而C/N10几乎没有生物絮团产生, C/N15和C/N25有少量生物絮团, 但含量显著低于C/N20.对照组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持续升高, C/N10和C/N25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有较大波动, 先升高后降低, 随后又有升高的趋势, 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分别高于2和1.5 mg/L, C/N15和C/N20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在整个养殖期间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分别低于0.35和0.6 mg/L, 且无剧烈波动.增重率依次是C/N20>C/N25>C/N15>C/N10>Control, C/N10、C/N15、C/N20和C/N25分别比对照组高出29.69%、50.22%、89.52%和75.98%(P<0.05); 特定生长率依次是C/N20>C/N25>C/N15>C/N10>Control, C/N10和C/N15、C/N20和C/N25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8.41%、24.69%、42.26%和33.89%(P<0.05); 在抗氧化酶方面,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C/N20>C/N25>C/N15>C/N10>Control, 与对照组相比, C/N10、C/N15、C/N20和C/N25分别高出1.70%、21.42%、43.19%和31.49%(P<0.0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C/N20>C/N25>C/N15>C/N10>Control, 与对照组相比, C/N10、C/N15、C/N20和C/N25分别高了19.34%、35.26%、73.35%和47.12%.在消化酶方面, 淀粉酶活性依次是C/N20>C/N15>C/N25>Control>C/N10, 与对照组相比, C/N15、C/N20和C/N25分别高出68.09%、231.91%和42.55%(P<0.05); 脂肪酶活性依次是C/N20>C/N25>C/N15>Control>C/N10, 与对照组相比, C/N15、C/N20和C/N25分别高出2.86%、25.45%和23.12%(P<0.05); 胰蛋白酶活性依次是C/N20>C/N25>C/N15>C/N10>Control, 与对照组相比, C/N10、C/N15、C/N20和C/N25组分别高出12.98%、14.52%、36.45%和24.63%(P<0.05).研究结果提示, 日本沼虾在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 当碳氮比达到20时能有效产生生物絮团, 降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并显著提高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
关键词: 日本沼虾 碳氮比(C/N) 生物絮团 抗氧化酶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BDE-209对草鱼离体肝脏组织的毒性效应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十溴联苯醚(BDE-209)对鱼类的毒性影响,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离体肝脏组织为试验材料,在肝脏组织匀浆液中加入浓度为0.00、0.04、4.00、400.00μg/L的BDE-209,并将其分别置于低温(15℃)、常温(25℃)、高温(35℃)中水浴60 min,然后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低温时各浓度组BDE-209诱导下的SOD、CAT、GR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常温时BDE-209对SOD、CAT、GR活性具有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温时BDE-209对肝脏组织中CAT、SOD、GR活性造成明显的抑制效应,MD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含量都随BDE-209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BDE-209对鱼体肝脏组织造成的氧化损伤越大。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温度 十溴联苯醚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黄斑褶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8年3月、7月,在雅鲁藏布江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203尾,其中183尾可用脊椎骨作为鉴定材料对其进行年龄鉴别,并对其进行生长特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脊椎骨比微耳石更适合做为黄斑褶鮡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9龄,其中2~5龄为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73.22%。雌、雄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差异,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0.0~144.0 mm,平均体长为(99.1±18.67)mm,体重分布范围为3.8~65.6 g,平均体重为(26.0±14.7)g。脊椎骨半径与体长的直线关系式:L=62.88R+40.69(R~2=0.89,n=183)。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W=3×10~(-5)L~(2.9292)(R~2=0.96,n=183),通过对比Compertz GF、Logistic GF、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三种生长方程的拟合效果,选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描述黄斑褶鮡生长特性,生长方程:L_t=189.56[1-e~(-0.118[t+1.981])],W_t=155.45[1-e~(-0.118[t+1.981])]~(2.9292);生长速度方程:dL/dt=22.37e~(-0.118(t+1.981)),dW/dt=53.57e~(-0.118(t+1.981))(1-e~(-0.118(t+1.981)))~(1.9292);生长加速度方程:d~2L/dt~2=-2.639e~(-0.118(t+1.981)),d~2W/dt~2=6.34e~(-0.118(t+1.981))(1-e~(-0.118(t+1.981)))~(0.9292)(2.9292e~((-0.118(t+1.981))-1)。黄斑褶鮡体重生长拐点为7.1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24.6 mm和45.5 g。黄斑褶鮡属小型,中速生长鱼类。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的黄斑褶鮡资源已遭到破坏,需加大力度进行保护。
关键词: 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 年龄 生长 雅鲁藏布江 墨脱江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萨裂腹鱼人工繁殖初探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于2019年4月获得4批拉萨裂腹鱼亲本,鱼卵能自然流出的直接进行人工繁殖,不能自然流出的采用DOM+LHRH-A2进行人工催产,统计催产率、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 显示:自然产卵亲本体重(1643±395)g,体长(51.64±3.08)cm,60组,共计产卵77.58万粒,受精率(85.10±11.13)%,孵化率(85.75±20.89)%.人工催产雌鱼体重(1574±375)g,体长(50.79±3.63)cm,催产率90.36%.雌鱼总产卵量93.29万粒,受精率(79.07±16.14)%,孵化率(87.86±24.80)%,雌鱼催产效应时间72~96 h.随着人工催产时间增加,雄鱼精液量及4℃下有效保存时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第2天精液量最多,4℃下有效保存时间最长,催产第3天后,精液量和有效保存时间均显著降低.结果 表明,采用DOM和LHRH-A2组合对拉萨裂腹鱼进行人工催产,可获得较高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自然成熟鱼卵受精率较人工催产受精率高,产卵量较人工催产低;拉萨裂腹鱼雄鱼最佳催产效应时间为2d.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野生亲鱼 规模化 人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添加剂对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后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虹鳟饲料中分别添加两种复方中草药(复方1组、复方2组),持续投喂28 d。在第28天感染鲁氏耶尔森菌,检测感染后72 h的血清生化指标,并统计各组存活率。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组对虹鳟增重无抑制作用。添加复方中草药可提高虹鳟感染鲁氏耶尔森菌后的存活率,其中复方2组的保护效果最好。感染72 h后,复方2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复方2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方1组和复方2组尿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方中草药组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和血糖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添加复方中草药能提高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后虹鳟的存活率,其中复方2组的保护效果最好。
关键词: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中草药 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合金网状结构疲劳试验及结果分析(英文)
《船舶力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铜合金网状结构因为具有优越的防腐防锈性能,在水产养殖业中倍受欢迎。由于铜合金编织过程中产生的折痕、拐角等明显的初始缺陷,极大地影响了铜合金网的疲劳性能。本文介绍了铜合金网的疲劳强度和老化性能的原始结果。考虑到腐蚀环境和老化效应,对不同老化条件下铜合金线材的金相组织和最大腐蚀深度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和比较。经过一系列的老化和疲劳试验,得出结论:铜合金材料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耐老化性。然而,实际铜合金网的疲劳强度相对较低(106次循环时FAT=28.3 MPa),这为铜合金网状结构的抗疲劳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铜合金网 P-S-N曲线 疲劳试验 老化试验 疲劳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湖泊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 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 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 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 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华鲟 濒危鱼类 长江 葛洲坝 三峡工程 保护生物学 水生态 困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春节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及烟花燃放一、二次贡献分析
《环境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事件频发,期间硝酸盐成为促进PM2.5增加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烟花燃放期间,硫酸盐的累积却强于硝酸盐,形成不同的污染特征.对春节期间(2019年2月2~10日)青岛近郊在线离子色谱观测数据,结合国控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观测到大气颗粒物累积事件、沙尘过境事件和烟花燃放事件.烟花燃放高峰期,其对PM2.5和PM10的一次贡献率分别为69.8%和63.8%.相比颗粒物累积期间硝酸盐有更明显的累积,硫酸盐在烟花燃放期间先于硝酸盐生成,并存在更强的累积.分离得到烟花燃放的一次贡献因子n(SO 4 2-)/n(K+)和n(NO-3)/n(K+)特征摩尔比分别为1.2和1.3;利用该比值估算得到对SO4 2-和NO-3二次贡献因子,在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分别为一次贡献因子的2.1倍和1.6倍;但在强的干冷空气过境时,二次贡献因子大幅降低,与一次贡献因子相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