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来鱼类革胡子鲶与本地鲶的功能反应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江水系是中国遭受外来水生动物入侵最严重的水域之一,分布有许多种外来鱼类,然而这些外来鱼类对本地鱼类资源的影响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比较功能反应被认为是量化外来物种生态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控制实验对外来鱼类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和本地鲶(Silurus asotus)的功能反应进行了比较。实验以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幼鱼为饵料,按照1、2、4、8、16和32条的饵料密度进行投喂,设置3个重复组,研究了革胡子鲶和鲶的功能反应类型,建立了功能反应的曲线,并拟合了功能反应的参数;同时分析了革胡子鲶和鲶的食物转化效率并比较了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革胡子鲶和鲶的功能反应类型均为Type II型。与鲶相比,革胡子鲶具有更高的单位资源消耗率即更强的袭击率(P<0.05),而两种鱼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则无显著区别(P=0.272);革胡子鲶的食物转化效率显著低于鲶(P<0.05),为鲶的0.57倍,两种鱼的相对生长率则无显著差异(P=0.762)。本研究为系统评估革胡子鲶的生态影响提供基础,同时为量化其他外来鱼类的资源消耗率及潜在的生态影响提供借鉴。
关键词: 功能反应 革胡子鲶 鲶 外来鱼类 生物学特性 生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BP神经网络优化南极磷虾酶解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南极磷虾酶解过程的影响参数,以水解度为考查指标,实施多因素作用下的酶解实验,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南极磷虾酶解工艺模型.使用78个样本对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83次迭代后,得到了准确度最优的拟合模型(MSE达到最小值0.002 242,样本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值0.956 9);使用9个样本对模型进行测试发现,9组数据的MSE =0.003 889,R=0.985 6,表明该工艺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和预测不同工艺参数下南极磷虾酶解反应的结果;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求解水解度的极大值和最优工艺条件,在酶添加量为4.73%,pH 6.99,温度54.0℃,时间201.0 min时,水解度最大,该条件下实验实测值为41.20%,与预测值41.36%无显著差异,该模型工艺优化结果准确.与响应面相比,BP神经网络具有避免舍去高次交互项所引起的误差,拟合模型纠偏性强,拟合结果更加精准等方面的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素对建鲤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肝脏CYP450酶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评价大黄素(emodin, EMD)对水产动物的保肝作用,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含1、3、5 g/kg的大黄素,将100尾初体质量约150 g的建鲤Cyprinus carpio Jian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CCl4)、低剂量药物组(1 g/kg EMD)、中剂量药物组(3 g/kg EMD)和高剂量药物组(5 g/kg EMD),每组设2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鱼,投喂60 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30%的CCl4以诱导肝损伤,72 h后测定各组建鲤的生长指标、肝指数、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肝组织CYP450酶总活性及CYP1A和CYP3A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大黄素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当大黄素浓度为6μg/mL时,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达81%;含3、5 g/kg大黄素的饲料能显著提高建鲤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含3、5 g/kg大黄素饲料能稳定肝细胞膜,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溶出且显著恢复血清中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P<0.05);大黄素可有效缓解建鲤氧化应激程度,能显著促进肝组织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恢复(P<0.05),同时显著抑制丙二醛(MDA)生成(P<0.05);大黄素能显著降低肝组织CYP450酶含量(P<0.05),抑制CCl4诱导的CYP1A、CYP3A基因表达上调.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3~5 g/kg大黄素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该作用与其抗击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生长性能、抑制CCl4对CYP450酶的诱导作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piwil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RACE末端扩增方法,得到全长为3872bp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piwil2基因序列,命名为Vvpiwil2,开放阅读框(ORF)长为3192bp,编码1063个氨基酸,5'-UTR和3'-UTR的长度分别140 bp和540 bp。基于ExPASy、SMART、Signal4.1和NCBI的保守结构域(CDD)数据库在线分析对蛋白序列结构进行预测,推断Vvpiwil2编码的氨基酸分子量为118.6 kDa,理论等电点为9.02,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有3个结构域:ArgoL1结构域、PAZ结构域及PIWI结构域。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圆斑星鲽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仔稚鱼以及雌雄成鱼的不同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vpiwil2基因从胚胎发育早期至高囊胚期均大量表达,之后呈下降趋势,直至孵化阶段。由于胚胎从卵裂至囊胚时期的发育过程主要受细胞质成分引导,直至原肠早期,mRNA开始大量转录合成,实现由母源型向合子型的过渡,推断Vvpiwil2是母源性基因。孵化后仔稚鱼68 d时,Vvpiwil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表明Vvpiwil2的功能可能与圆斑星鲽性腺分化过程相关;Vvpiwil2基因在雌雄成鱼性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推测Vvpiwil2基因在卵巢功能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新的靶标基因,为建立全雌化苗种繁育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鳍异鮡食性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采自怒江和龙川江的215尾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食物组成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全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差异.结果 显示:大鳍异鮡的消化道内含物共鉴定出10类饵料,多样性指数(H′)为2.488,均匀度指数(J′)为0.6361,优势指数(D)为0.1363;大鳍异鮡以水生昆虫幼虫为主要饵料,属于偏动物食性鱼类,其中双翅目、毛翅目和蜉蝣目为优势类群;食物H′和摄食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降低,平均充塞度春、冬季节高于秋季;随着全长的增加,双翅目、蜉蝣目的 出现率和数量百分比逐渐减少,而毛翅目的 比例则逐渐升高;≤90 mm和>120 mm全长组个体的摄食强度高于90~120 mm全长组个体.Schoener重叠指数(Dij)和Morisita重叠指数(C)显示仅春季与秋季的食物组成无显著重叠,其他各季节之间、各全长组之间的食物组成均有显著性重叠(Dij>0.6;C>0.6).
关键词: 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 食性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两种病原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索鱼类PKCθ基因在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 argus♂) PKCθ(Cma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后的表达分析.克隆获得CmaPKC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 151 bp,预测编码716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C1、C2样、C3和C4结构域.Blast分析表明CmaPKCθ氨基酸序列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PKCθ的同源性最高,达92%.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CmaPKCθ具有保守的磷酸化位点和泛素化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杂交鳢与其他鱼类的PKCθ聚为一个分支,其中与尖吻鲈PKCθ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maPKCθ在健康杂交鳢的所有被检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脾脏、胸腺和头肾,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低.舒伯特气单胞菌和鰤鱼诺卡氏菌分别感染杂交鳢后,其肝脏、脾脏和头肾分别在第5天、第5天、第12小时和第10天、第2天、第3天时达到表达峰值(p<0.05),CmaPKCθ的表达变化相似,在不同时间点的肝脏、脾脏和头肾中,均主要表现为上调.上述结果表明,CmaPKCθ可能在杂交鳢激活T细胞增殖活化和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病原菌和鱼体的免疫互作机制研究及其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壬基酚致红鲫发育畸形的机制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为了探究壬基酚致红鲫发育畸形的机制,本研究以红鲫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p 2500对正常神经胚期胚胎(NC)、正常21体节期胚胎(SC)和暴露5μmol/L NP中发育畸形的神经胚期胚胎(NNP)、畸形21体节期胚胎(SNP)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DEG).RNA-seq共得到89 166条高质量unigenes,其中30 319条unigenes获得注释结果.NC、SC、NNP和SNP两两比较分析发现,NC/NNP中DEGs 153个,SC/SNP中DEGs10个,NC/SC中DEGs 6 121个,NNP/SCP中DEGs 7 270个.KEGG分析发现,上述DEGs多数聚集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通路上.利用qRT-PCR验证了生长、发育、细胞骨架及心血管循环相关的25个DEGs,它们的表达变化在qRT-PCR和RNA-seq中结果一致,一方面说明了RNA-seq结果可靠,另一方面初步挖掘出NP胁迫致红鲫胚胎发育畸形的候选基因,为后续深入探讨NP致畸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前期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的初始体质量为(50. 47±0.90) g的杂交鲟幼鱼1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水平为0、200、800和4 800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1)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凝聚性和弹性无显著影响(P>0.05).200、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硬度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回复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黏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咀嚼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3)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粗蛋白质、水分、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0、200、800 mg/kg维生素C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800 mg/kg维生素C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改善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品质,并增强鱼体的抗氧化性能.
关键词: 杂交鲟 维生素C 生长性能 肌肉质构 肌肉成分 抗氧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波束渔用声呐作用距离预报建模及性能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波束渔用声呐是海洋渔业实现高效、精准和选择性捕捞的重要工具.为了系统分析多波束渔用声呐探测性能及主要制约因素对作用距离的影响,针对圆柱形阵多波束渔用声呐,采用水声学系统仿真的方法,分别对主要为噪声和混响环境下的渔用声呐探测性能进行分析,对不同海况下噪声不同目标强度鱼群的探测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降低混响的能力,并对噪声和混响混叠环境下的渔用声呐探测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最终,从系统设计、发射方式、接收方式等多个角度提出提高渔用声呐探测性能的方法,为远距离、高分辨率多波束渔用声呐的研制提供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多波束渔用声呐 探测性能分析 作用距离 宽带渔用声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草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邵女坪、巴南、万州、太平溪、合川等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结果 显示,长江上游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18~0.8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88% ~0.112%.5个群体的错配分析图呈单峰分布,表明长江上游草鱼在历史上发生过瓶颈效应和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显示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96.96%),仅有3.04%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邵女坪群体和合川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余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显著.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种群历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