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满江红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价不同满江红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8种不同满江红为对象,在网室土壤水培养条件下,研究季节变化对满江红产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增加,满江红的生物量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四季平均产量最高为闽育1号小叶萍4087,达244.25g·盆-1,第二为回交萍MH3-1,达240.43g·盆-1,第三为卡州萍3001,达232.14g·盆-1。满江红的C含量呈先降低再逐渐升高,C含量在春季达到最高,达44.40%;N、P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分别达4.50%和0.86%,综合C、N、P含量,卡州萍3001、细绿萍1001、墨西哥萍2002的C、N、P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的满江红。满江红C∶N、C∶P和N∶P随温度变化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夏季达最低。不同满江红在不同季节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7.93~18.20、41.05~225.18、5.16~23.90。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物量产量、C、N、P含量,卡州萍3001的特性优于其他的满江红。


甜罗勒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概述
《福建热作科技 》 2018
摘要:甜罗勒作为欧美等国的传统食用香料,在我国尚属于新兴香料植物;简要阐述甜罗勒的植物学性状、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保健价值等,以期为福建省的芳香植物种植户提供一些生产上的理论依据。


南方山地茶园小流域径流演变规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以分析南方山地茶园小流域降雨对径流的变化规律,为南方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福建省安溪县山地茶园小流域的出口设置卡口站,连续3年(2014—2016年)对该区域降雨量、径流以及对卡口站中泥沙量进行监测,且对泥沙颗粒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受气温影响,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径流受到降雨及气候影响,导致径流的补给年内分配差异较大。随着土壤由湿润到水分饱和,入渗量逐渐减小,径流量增大,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增强,径流量由小变大,使得大颗粒泥沙被冲刷。另外,在卡口站入口处的颗粒分布从上层到下层呈增大的趋势。该区域降水逐年递增,径流量主要受到气候的变化,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大,对该区域径流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感染小瓜虫的影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multiifliis)引发的一种重要原虫病,其对澳洲龙纹斑(M.peelii peelii)苗种阶段鱼体有强致病力,可导致澳洲龙纹斑苗种全部死亡。为合理用药防控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阶段小瓜虫感染,本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4.94±3.28 g,平均体长为11.57±2.20 cm的澳洲龙纹斑鱼种,自然感染小瓜虫后,采取具有抗小瓜虫、抗继发感染和促进上皮组织收敛愈合的3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鱼种死亡率等指标,观察和评估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小瓜虫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药物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60 d内发生零星死亡,总死亡率为5.6%;对照组感染小瓜虫后陆续死亡,感染后第11 d感染率上升为100%,死亡率达50%,第16 d时澳洲龙纹斑鱼种全部死亡。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鳃部、背鳍和体表皮肤小瓜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参照本研究联合使用药物可有效控制澳洲龙纹斑苗种感染小瓜虫,使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研究结果对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多子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鱼种 感染率 感染强度 联合用药


不同栽培措施对彩草仙人球生长的影响
《福建热作科技 》 2018
摘要:研究不同培养基质、不同温度、不同砧木等栽培措施对彩草仙人球的生长、开花影响,结果表明以泥炭和火山岩混合、泥炭和煤渣混合为基质栽培彩草仙人球生长速度快,在25~35℃时彩草仙人球嫁接成活率为94%以上;以量天尺、袖浦、龙神木、青绿柱为砧木的彩草仙人球开花数差异较大,青绿柱为砧木的彩草仙人球不开花,说明不同砧木供给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