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两系杂交籼稻两优391高产制种技术

福建稻麦科技 2018

摘要:两优39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5393S与R191配制而成的中籼迟熟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总结了两优391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在福建省建宁县的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为两优391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杂交稻 两系稻 两优391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品种在长汀红糖产区的试验与评价

中国糖料 2018

摘要:以粤甘46号、ROC22、ROC16、闽糖93-246和柳城07-150为材料,本地种植年代久远的品种为对照,在苏区长汀县濯田镇进行了试验种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5个甘蔗品种虽产量都低于对照,但平均蔗糖分比对照种高3.61个百分点,明显优于对照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除柳城07-150外含糖量都高于对照,闽糖93-246含糖量最高(20.36t/hm2)。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农艺性状 产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余甘子果冻加工工艺

东南园艺 2018

摘要:为增加余甘子深加工的产品类型,丰富余甘子产品链,探讨了余甘子果粒果冻与果汁果冻的制作工艺,提高余甘子的产品附加值,为余甘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冻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番莲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增加西番莲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西番莲产业可持续发展,归纳了西番莲加工产品现状,主要包括干燥、饮料、发酵、罐装等西番莲加工制品,综述了澄清、脱酸、浓缩、干燥、发酵、稳定性工艺及灭菌等西番莲加工技术及其功能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国内对西番莲活性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多酚、油类等方面,罕见低聚糖的研究报道.西番莲中低聚糖的提取技术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可为西番莲加工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西番莲 加工产品 提取 加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稻瘟病大穗重粒型籼稻不育系成丰A的选育与利用

杂交水稻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成丰A是用福伊B与浙农8010的杂交F3单株与夏丰A测交后经多代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籼稻三系不育系,于2005年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2015年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成丰A表现优质、抗稻瘟病、大穗重粒、配合力强等特点。目前已利用成丰A配制出8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11次审定,其中国家审定3个。介绍了成丰A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配组表现及其繁殖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育系 成丰A 优质 抗稻瘟病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鲜叶的基本生化特性,对集中种植的10个乌龙茶品种和10个绿茶品种春季和秋季鲜叶(一芽二、三叶)进行儿茶素类和嘌呤碱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构建,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进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存在良好的类群区分。乌龙茶品种鲜叶样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的模式分布较为离散,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乌龙茶品种相较绿茶品种鲜叶样拥有更丰富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组分。咖啡碱(CAF)、可可碱(TB)、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1种未知化合物为鉴别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的主要差异标志物,而7种未知化合物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则可视为鉴别乌龙茶品种春季鲜叶样与秋季鲜叶样的重要差异标志物。该研究结果可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的选育与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儿茶素 嘌呤碱 模式识别 茶树品种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木种苗繁育技术

东南园艺 2018

摘要:种苗繁育是规范化种植的基础环节,本文总结了辣木种苗繁育过程中的苗圃建设、实生苗培育、田间管理以及采收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点,为辣木种苗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辣木 种苗繁育 田间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叶绣球菌DASH型隐花色素同源基因Slcry1的序列与表达分析

食用菌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关键词"DNA photolyase (pfam 00875)"和"FAD binding domain of DNA photolyase (pfam03441)"搜索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闽绣1号菌株基因组,找到一个候选基因——隐花色素同源基因Slcry1,PCR扩增得到该同源基因cDNA全长1755 bp,基因组全长为2279 bp;利用PROTPARAM预测SlCRY1蛋白含有5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5800,等电点为8.94;利用SMART和Pfam预测其保守结构域,发现SlCRY1蛋白(584个氨基酸)包含一个DNA光解酶(DNA Photolyase)结构域和一个FAD结合(FAD binding)结构域;用MEGA7软件中的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SlCRY1属于光解酶/隐花色素蛋白家族中的DASH(Drosophila,Arabidopsis,Synechocystis,and Homo species)型隐花色素;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同源基因在广叶绣球菌不同发育阶段及光照处理下的表达量:在约300 lx白色LED光照下,基因Slcry1表达量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加;不同发育时期,Slcry1基因的表达水平为子实体>原基>菌丝。实验结果揭示:SlCRY1属于DASH型隐花色素,其表达量受到光照的诱导,且随广叶绣球菌的生长发育而上升。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隐花色素 Slcry1 食药用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汾关1号’黄栀子实生育苗技术

东南园艺 2018

摘要:黄栀子生产可以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本文从母树选择、种子采集及处理、苗圃地选择、播种、苗期管理4个方面介绍了‘汾关1号’黄栀子种子实生育苗技术,以期为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种子采集 苗圃 播种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粉虱对吡虫啉的室内抗性发展动态及其生化机制

江西农业学报 2018

摘要: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烟粉虱 吡虫啉 抗性 生化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