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分布
《畜牧与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氟苯尼考的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分离自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南方数省部分地区113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并应用PCR方法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对四环素表现高水平耐药,耐药率为65.49%(74/113);对链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氟苯尼考、卡那霉素与恩诺沙星表现中等水平耐药,耐药率分别是43.36%(49/113)、39.82%(45/113)、27.43%(31/113)、25.66%(29/113)与24.78%(28/113);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与头孢克洛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4.42%(5/113),2.65%(3/113)与1.77%(2/113);其中52.21%(59/113)菌株能耐受3类及3类以上的抗菌药物;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出率为64.04%(72/113),且所有氟苯尼考耐药菌株均含有floR基因。结论:113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floR耐药基因较为流行。本研究结果为上述地区针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地方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保存的50份福建省地方梨资源的26个果实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果实性状的分布频率、变异系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应用Q型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种质和性状进行分类,并基于果实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所收集种质的果实描述性状多样性丰富,以果点明显、果锈多、果面粗糙、果肉脆、风味酸甜、无涩味、果心小和成熟期为9月的种质居多,分别占92%、52%、54%、50%、50%、70%、54%和80%。(2)数量性状中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67.60%)最大,其次为可滴定酸含量(48.26%)、糖酸比(42.22%)和固酸比(41.14%)。(3)描述性状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0.324~1.660,其中颜色和形状较高,多样性最丰富,而数量性状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达1.698~2.074,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4)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4.71时将供试种质分为5个组,组内具有一定的特征,组间存在差异,但并未发现按地域聚类的趋势;R型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1.236处将果实性状聚为5组,多数性状间表现两两相关,部分性状间逻辑相关性明显。(5)主成分分析发现前10个主成分反映86.545%的贡献率,各性状贡献率较为分散,性状变异具有多向性;第1主成分的正向增长有利于提高果实内在品质,而第2、4主成分的正向增长有利于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第3主成分负向增长有利于增大果实大小。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草莓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草莓面积达173 333hm~2,总产量500万t,其中冷凉地区四季草莓面积达5 000 hm~2.共选育品种112个.在野生资源评价,冷凉地区育苗,穴盘苗生产,夜冷育苗,绿色防控技术,贮藏和加工研究方面发展迅速.草莓香气和色泽等品质形成机制和基因组学及抗性分子标记的研究为培育多样化的品种奠定了基础.草莓的观光采摘成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草莓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化学组分的铁观音茶梗和叶茶模式识别研究
《茶叶学报 》 2019
摘要:铁观音茶梗与其叶茶(毛茶和净茶)的化学组分存在一定差异,为全面揭示茶梗的化学组成,以便进一步提高其利用价值,试验比较了3类样品中茶多酚(TPs)、黄酮类(Fs)、水浸出物(WE)、游离氨基酸总量(FAAs)与组分、可溶性糖(WSS)以及儿茶素类、生物碱等物质含量差异,并采用二维"点集"分布和主成分分析(PCA)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净茶中TPs、Fs、没食子儿茶素(GC)、表儿茶素(EC)和可可碱(TB)含量约是茶梗的2倍,WE、FAAs、WSS含量比茶梗高10%~3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咖啡碱(CAF)含量比茶梗高3~4倍;5种氨基酸组分在茶梗样中较低,6种有机酸在3类样品中含量差异不明显.二维"点集"分布图表明,茶梗与净茶中差异较大的组分依次是TPs、Fs、WE.基于儿茶素和生物碱的PCA表明,茶梗投影圈距离净茶和毛茶投影圈质心均较远,显示出很好的类群区分;基于氨基酸组分的PCA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度为88.47%,茶梗与净茶和毛茶基本分离,区分度较好;有机酸组分对3个群体的分离度较差.以上结果可为提高茶梗综合利用价值提供参考.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福建省露地及设施蔬菜烟粉虱越冬 种群密度及耐寒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1月9—12日和2月21—24日,在南平建瓯、三明将乐、三明三元、福州闽侯、龙岩新罗以及漳州龙海等6个地区,调查了大棚和露地烟粉虱越冬寄主及种群密度,以期明确福建省露地及设施蔬菜烟粉虱越冬规律,为烟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共记录烟粉虱越冬寄主6科16种,主要包括栽培蔬菜花椰菜、番茄、茄子以及阔叶类杂草龙葵、小飞蓬、辣子草和胜红蓟.在露地花椰菜上,烟粉虱越冬虫口密度1月份显著高于2月份;花椰菜采后残株上的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莲座期和花球形成期.在温室大棚中,休耕大棚中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生产大棚.无论是蔬菜还是杂草,温室大棚中的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露地.烟粉虱各虫态均可在各地温室大棚和漳州露地越冬,而在南平和三明等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卵和伪蛹在露地越冬.在蔬菜上发现越冬烟粉虱有MEAM1隐种和MED隐种,温室大棚中两隐种数量分别为57只和111只,温室大棚可能有助于MED隐种定殖.室内耐寒性测定证实卵和高龄若虫比低龄若虫以及成虫更耐寒,烟粉虱在花椰菜、龙葵和辣子草上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3.7%、79.3%和81.6%,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18.9 d、16.7 d和18.8 d,龙葵和辣子草是烟粉虱适宜的越冬杂草寄主.综上,烟粉虱可在福建省露地越冬,温室大棚加重了烟粉虱的发生为害.


鱼菜共生系统经济可行性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鱼菜共生是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的互利结合,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鱼菜共生可实现水和有机排泄物的循环利用,是应对食品安全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有力措施,但目前关于鱼菜共生的经济可行性还不明确。为进一步明确鱼菜共生在经济上是否是可行的,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鱼菜共生总体上是经济可行的;浮筏栽培和基质床栽培是主要的栽培模式;罗非鱼、罗勒是高效的鱼菜共生品种;温带地区具备盈利可能性;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类型越丰富,经济可行性越高;合适的市场渠道和消费意愿的提升,能促进盈利。阐述了鱼菜共生水培效益、养殖品种优化、外部效应内部化等需要加强的研究内容,为推进鱼菜共生产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茶园土壤与茶叶中镍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茶叶学报 》 2019
摘要:以闽中地区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镍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镍含量和溶出率,利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来评估通过饮用茶叶这一途径的镍健康风险,推算茶叶中镍的限量值.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全镍均值为18.58 mg·kg-1,茶园土壤有效镍含量均值0.90 mg·kg-1,镍的活化率均值5.30%,存在一定程度的镍富集现象,但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镍的限量标准(GB 15618-2018).茶树侧茎除外,其它器官镍含量与土壤全镍和有效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茶树主根和侧根镍含量与土壤全镍、有效镍、pH值和有机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侧茎和主茎镍含量与土壤速效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样点的茶树各器官镍含量和富集系数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侧根>主根≈主茎>老叶>侧茎≈新叶,茶树根部对镍的吸收累积作用较强,通过茶树枝条运输至新叶的镍累积较少,有利于茶叶卫生质量安全.茶汤中镍含量均值为116.41μg·L-1,茶叶镍溶出率均值为41.75%,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镍含量;茶叶和茶汤中镍的个人健康年风险比目标危害系数低2个数量级,该区域合理饮茶导致的健康风险较小;当茶叶中镍含量达到191.35 mg·kg-1或人体每日饮茶达到542.86 g时,此时通过饮茶摄入的镍才有可能导致健康风险.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镍 分布规律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