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叶李与红叶桃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为试材,测定叶片不同时期叶绿素、花青素、类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以及POD和PAL活性。结果表明: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中叶绿素、花青素、类黄酮、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花青素与叶绿素含量的比值均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中花青素含量最高的时期分别在9月和4月;POD和PAL的活性变化均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中花青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与POD和PA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片中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POD和PAL活性无显著相关。


CpG-ODN 2006对斑马鱼抗创伤弧菌感染的作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创建环境友好的免疫预防技术,分析CpG-ODN对斑马鱼抗创伤弧菌感染的作用,采用PBS(对照)和人工合成的CpG-ODN 2006(试验组)序列分别注射斑马鱼,48h后创伤弧菌FJ03-X2进行攻毒,收集斑马鱼的肠道和肾脏组织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通过Real-time 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24h后CpG-ODN2006组的免疫保护率高达70.0%;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发现CpG-ODN 2006组肠道中lysozyme、Myd88、tlrs和tnf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而il1b和il10则显著上调;肾脏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更为明显:lysozyme显著上调,il1b、myd88、tnf、ifng1-2、il10、il22均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pG-ODN 2006通过调节斑马鱼肾脏及肠道中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强抗创伤弧菌FJ03-X2感染的能力。


不同品种柑橘果肉中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18
摘要:采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5个品种柑橘果肉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柑橘果肉中富含天门冬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脐橙52果肉中总氨基酸含量(7.04 g·100g~(-1))较高,红肉蜜柚最低(4.53 g·100g~(-1)),前者是后者的1.5倍;从氨基酸组分来看,5个品种中,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天门冬氨酸(Asp);各品种氨基酸总含量(TAA)与必需氨基酸(EAA)含量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即TAA含量越高,相应的EAA含量也高;品种间各类味觉类氨基酸含量的高低顺序并不完全一致,说明柑橘不同品种在营养学上有较大差异。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猕猴桃AdCCS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法从‘米良1号’猕猴桃中分离到1 066 bp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伴侣蛋白基因AdCCS1,登录号为KY471361。AdCCS1的开放阅读框为984bp,编码327个氨基酸,包含3个典型结构域(N端结构域、中间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和2个保守的金属结合位点(MXCXXC和CXC)。基因结构分析显示AdCCS1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dCCS1聚在双子叶植物分支中,与茶树CsCCS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AdCCS1的5′端调控区存在多种光响应、胁迫响应和激素响应应答元件。定量PCR分析显示,AdCCS1在猕猴桃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成熟果、花、幼果和茎,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猕猴桃果实中AdCCS1在4℃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表达量均比25℃贮藏中同期的低,说明低温抑制AdCCS1的表达。脱落酸和赤霉素处理后AdCCS1的表达下调,但二者的应答模式不同。
关键词: 猕猴桃 AdCCS1 贮藏温度 ABA GA3 表达分析


基于CSSLs群体定位和图位克隆水稻长芒基因GAD1-2
《遗传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芒可以保护水稻种子不被鸟琢食,是水稻重要的驯化性状之一。芒在野生稻中普遍存在,对野生稻的生存和传播至关重要,然而在驯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该性状逐渐被淘汰。定位和克隆水稻长芒相关基因是研究水稻芒驯化遗传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籼稻恢复系东南恢810为受体、漳浦野生稻为供体构建的146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s)为研究材料,调查了146个CSSLs株系和双亲的芒长,结果表明在4个置换系中检测到1个控制水稻芒长主效基因GAD1-2,位于水稻第8号染色体;利用重叠代换作图法,将GAD1-2定位在Ind8-10和RM4936标记之间,遗传距离约为4.75 Mb。选择分离群体中的显性单株,利用开发的标记,最终将GAD1-2基因定位在两个Indel标记之间,两者间的物理距离约为27kb,该区域内只有两个候选基因Os08g0485500和Os08g0485400。经测序和分析表明,Os08g0485500是GAD1-2的候选基因,GAD1-2在保守的ORF区域存在6个碱基缺失,导致丝氨酸和半胱氨酸这两个氨基酸缺失,从而表现长芒的性状;在Os08g0485500基因位点已克隆了1个控制水稻芒长的GAD1基因,推测GAD1-2与GAD1为等位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水稻起源演化和水稻芒长发育基因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水稻簇生穗基因OsCl-6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的改良对水稻产量提高和品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簇生穗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的穗发育以及相应基因的调控方式。本研究通过构建籼稻(O.sativa ssp.indica)簇生穗材料内江P164和单粒稻9311的正交和反交群体,确定该性状为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通过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析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标记ID441和ID020之间,区间内预测有23个基因。推测LOC_Os06g39650为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测序表明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簇生穗基因(O.sativa clustered spikelets gene-6,OsCl-6))CDS的第1 556的碱基发生了突变,由A突变为G,碱基的改变造成氨基酸序列发生突变,第519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突变为丝氨酸(S),推测从而形成簇生穗性状,进一步对6个非簇生粳稻品种和7个非簇生籼稻品种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OsCl-6基因可能是簇生穗基因短花梗(shortened pedicels)sped1-D的等位基因。本研究为阐明水稻穗簇生形成机理以及选育穗大、着粒密度高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关键词: 水稻 簇生穗 水稻簇生穗基因(OsCl-6) 精细定位 克隆 序列分析


橄榄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橄榄是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中多酚类物质是橄榄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目前,橄榄多酚类物质研究较为广泛,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温浸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与微波协同辅助提取法等,分离纯化后采用液相色谱或液质联用技术鉴定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和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消炎、抗癌抑癌、解酒护肝和提高机体免疫等方面的药理活性进行验证。此外,橄榄多酚类物质合成和代谢分子机理也已经被初步阐释。基于上述研究报道,本文进一步对橄榄多酚类物质后续研究方向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