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省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台湾农业探索 》 2018
摘要:为进一步促进福建省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与高效利用,该文总结了福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概况及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建设与共享利用状况,指出福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共享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福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共享利用的建议。


橄榄栽培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东南园艺 》 2018
摘要:橄榄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特色果树,也是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作物。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橄榄生产体系成为橄榄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橄榄栽培管理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为进一步加快这些技术在产业上的推广应用,文章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高效嫁接、果园建设、树体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生草栽培和寒害防控等方面对橄榄栽培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概括了橄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基于这些研究背景和趋势,提出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产业链延伸、科研投入和产业引导等方面橄榄产业发展的对策。


缺磷对茶树磷吸收及miR399a表达量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18
摘要:磷素缺乏是我国及世界农业的普遍问题。本研究通过不同磷浓度胁迫处理茶树,发现根、新叶、老叶中磷含量都随着处理浓度的下降而降低,其中老叶中磷含量变化急剧,而新叶变化较缓慢。在缺磷条件下(100μmol·L~(–1)、10μmol·L~(–1)),老叶中的磷元素会重新转运到新生组织,实现磷元素的再次利用,而在过量磷浓度供应条件下(3000μmol·L~(–1)),磷元素则大量存储于老叶中,以维持体内磷平衡。茶树根部提取的总RNA量普遍比叶片低,但根部和叶片提取的RNA质量都符合反转录要求。试验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1000μmol·L~(–1))和低磷(10μmol·L~(–1))胁迫下叶片和根中miR399a的表达量,发现在低磷胁迫下,miR399a在叶片和根中的表达量都显著提高,其中叶片提高约2.77倍,根提高约3.82倍,该结果与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研究结果相一致。


不同浓度钾对茶树幼苗生长及叶片活性氧代谢酶类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18
摘要:本研究以约10月龄的茶树幼苗(瑞香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供钾浓度(0、100、400、800、2000μmol·L~(-1)),一周浇施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了不同浓度钾对茶树生长及叶片活性氧代谢酶类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在较低钾处理条件下(0、100μmol·L~(-1)),茶树根、茎叶重量减少,根冠比增加;茶树叶片、茎部、根部K含量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叶部位钾含量在处理浓度小于800μmol·L~(-1)时均呈显著增加,在达到800μmol·L~(-1)时增加不显著;通过叶片部分活性氧代谢酶类测定发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供钾浓度达到800μmol·L~(-1)显著增加,后变化不显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着供钾浓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其中,在供钾浓度为0时,与其他各处理产生显著差异;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正常供钾浓度(2000μmol·L~(-1))与较低钾处理叶片(0、100、400μmol·L~(-1))的MDAR酶活性达显著水平;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在供钾浓度为0时最低,但与其他各处理未达到显著差异;总之,当供钾浓度为0时会显著降低茶树叶片CAT、APX、MDAR等的活性,缺钾条件下影响茶树正常代谢酶类的合成。


植物激素对离体再生的调控及其在南瓜上的作用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8 CSCD
摘要:离体再生涉及植物激素信号应答,细胞分化、脱分化获得组织器官发生以及细胞再分裂形成特定的器官原基和分生组织等过程。激素调控是影响植物离体再生的重要因素。一些关键的启动子元件和转录因子在激素应答信号的检测和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激素的控制对象通常是使细胞的形态和代谢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基因,以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为主,它们共同完成对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重排,实现细胞命运的转变。该文对植物离体再生中激素的诱导、应答模式和信号转导以及植物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激素的分子调控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南瓜离体再生过程激素作用的研究,旨在为提高南瓜属作物的离体再生率提供新思路。


福建省草莓主栽与引进品种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在福建省主栽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本项目组)近年来引进的11个草莓品种为试材,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鉴定。通过建立遗传树状图,以揭示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0个SSR引物共扩增出109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占91条,多态性比率为83.5%。供试草莓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2~0.89。如果在相似系数0.62处划分,可以明显看出福建省的草莓品种分为2个聚类群,一个类群品种为福莓、红颜、红宝和章姬,均为我国境内引进的品种,其中红宝为本项目组首次从贵州引进;另一个类群基本为美洲引进的栽培原种,包括法兰第、甜查理、阿尔比等传统主栽品种以及本项目组近年从美国引种的紫莓1号、3号新品种,还有1株从北京引进的太空诱变新品种,推测亲本也为美洲系原种。SSR分子标记的分类结果与草莓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筛选的SSR引物明显鉴别出近年来本项目组引进的4个草莓新品种。


不同栽培模式对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及其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多花黄精人工栽培模式,评价多花黄精品质,采用田间栽培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依据中国药典黄精检测方法,评价不同栽培模式多花黄精品质。结果表明,限耕容器栽培的土壤改良较好,多花黄精生长量较大,黄精多糖含量高,为10.0%;起垄栽培黄精多糖含量为9.4%。相关性分析结果:根系数量、长度与多花黄精根茎直径、鲜重呈显著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值、全磷和全钾含量与黄精多糖含量呈线性正相关。研究表明:与起垄栽培相比,限耕容器栽培的多花黄精产量高10%,黄精多糖高6%,是人工种植较好的选择。


18个紫芽新品系芽叶特性及生化成分分析
《茶叶学报 》 2018
摘要:对18个紫芽新品系春梢芽叶特性进行调查,并对其花青素、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等生化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8个种质均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形椭圆形,芽叶紫红色;花青素含量变幅为3.35~19.65mg·g~(-1),高花青素(≥10mg·g~(-1))种质有1份;水浸出物含量变幅为42.4%~48.0%,水浸出物较高(≥45.0%)的种质有12份;茶多酚含量变幅为17.5%~21.4%,其中YY-3、YY-4、YY-6、YY-8、YY-10、YY-11、YY-12、YY-18等种质含量较高(≥20.0%);游离氨基酸变幅为3.4%~5.2%,高氨基酸≥5.0%)的种质有3份;咖啡碱变幅为3.17%~4.04%;酚氨比变幅为3.52~5.94,YY-5、YY-7、YY-14、YY-15四个种质酚氨比低于对照。紫芽新品系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色泽深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各生化成分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微生物发酵床猪舍空气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微生物发酵床猪舍空气微生物的组成,采用自然沉降法对猪舍空气微生物进行收集,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及形态观察确定微生物的分类,揭示猪舍空气微生物的多样性。从猪舍空气中共分离到细菌60余株,经过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最终确定27个代表菌株进行后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7株细菌中包含芽孢杆菌属14个种(51.9%),假单胞菌5个种(18.5%),葡萄球菌4个种(14.8%),苍白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赖氨酸芽孢杆菌属及单胞菌属各1个种;27株细菌中包含5种条件致病菌,6种有机物降解菌。采用SPSS分析将猪舍空气微生物按采集地点明显聚成6类:仅分布于猪舍下风处的菌、仅分布于猪舍上风处的菌、仅分布于猪舍外的菌、猪舍上风和下风处共有菌、猪舍下风处和猪舍外共有菌及3处共有菌。对猪舍空气微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猪舍下风处微生物种类较多,有20种,多于猪舍上风处和猪舍外部,其中15种为下风处特有种。由于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猪舍内相邻位置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组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床猪舍空气微生物种类丰富,且微生物分布与风向相关。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 空气微生物 自然沉降法 微生物多样性


我国部分地区鸭1型甲肝病毒流行株遗传变异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鸭群中鸭1型甲肝病毒(DHAV-1)的流行及其分子变异情况,对2015-2016年福建、广东、浙江及江西鸭群采集的32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自327份临床样品中检出DHAV-1阳性样品35份,阳性率10.7%;从阳性样品中分离获得23株DHAV-1,主要来自30日龄以内的麻鸭和半番鸭。对DHAV-1的VP1基因分子特征及遗传变异分析,表明23株病毒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3.3%~99.9%,分属2个病毒亚群,两亚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6。23株临床分离株中有18株与引起雏鸭胰腺泛黄的毒株(MPZJ1206株)处于同一亚群,为目前流行的优势毒株,与国内外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1.3%~96.2%,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我国福建省及周边地区鸭群中不同DHAV-1流行株之间及流行毒株与疫苗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