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配比猪粪渣/生活污泥堆肥过程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配比猪粪渣/生活污泥堆肥过程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变化,开发城市生活污泥堆肥化处置调理剂,实现猪粪渣资源化利用.[方法]以规模化养猪场粪污经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渣滓为调理剂,与城市生活污泥进行条垛式堆肥,分别设置猪粪渣、生活污泥质量配比6∶10(ZW1处理,C/N=25)和6∶5(ZW2处理,C/N=30)两组不同处理,研究不同物料配比处理堆肥过程温度、C/N、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Cu、Zn、Cd和Pb)含量的变化.[结果]ZW2处理的堆体高温期持续时间长于ZW1处理;两个处理的C/N均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一致,且堆肥结束后ZW2处理(C/N=30)的有机碳含量降幅达到28.6%,而ZW1处理(C/N=25)的降幅仅为2.1%,说明猪粪渣中的碳源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和转化;堆肥过程中全氮、全磷和全钾随有机碳含量的降低表现为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的堆肥产品的重金属(Cu、Zn、Cd和Pb)含量在堆肥后均有所提高;堆制58 d后,各处理堆肥无害化程度、养分含量和重金属Cd、Pb含量均达到NY525-2012的要求.[结论]猪粪渣可以作为城市生活污泥堆肥的调理剂,且猪粪渣、生活污泥质量配比为6∶5的堆肥效果更优.


浅谈猪粪渣与沼液联合开展无土栽培的可行性
《能源与环境 》 2019
摘要:为了达到养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目的,从理论上综合分析利用猪粪渣生产有机生态型栽培基质及利用猪场沼液配制专用营养液的可行性,分析结合现代无土栽培工程技术,合理有效地利用这2种废物资源的可行性,并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甘蔗新品种闽糖061405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选育高产高糖、宿根性强、抗倒伏、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甘蔗新品种,为我国蔗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闽糖92-649为母本、新台糖10号为父本,通过五圃制杂交,选育出优良甘蔗新品种闽糖061405,并在福建省进行多年多点生产试验和参加全国联合区域试验,同时进行遗传组成分析.[结果]在福建省多年多点品种试验中,闽糖061405每公顷蔗茎产量133.055t,11月至翌年1月平均蔗糖分(绝对值)15.35%,每公顷含糖量20.475t,与主栽品种新台糖16号相比,蔗茎产量增加19.84%、含糖量增加11.83%、蔗糖分降低0.23个百分点;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闽糖061405共含有14个不同基础种质,遗传组成丰富.[结论]闽糖061405具有高产高糖、宿根性强、适应性广、抗倒伏能力强的优良特性,且具有适宜全程机械化栽培的特征,是一个种性优良的甘蔗新品种,但对黑穗病表现感病,适宜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临沧等我国主要蔗区种植并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S27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提高细胞生物量并降低发酵生产成本的目的出发,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已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CS27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工艺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5%黄豆粉、0.5%糖蜜、0.8%氯化铵、1.0%氯化钠、0.1%柠檬酸钠、0.5%碳酸钙、0.1%七水合硫酸镁;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2℃,最佳装液量50 mL/250 mL,最适接种量10%,初始pH7.0.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条件下细胞生物量可以达到1.75*10~9 cfu/mL,为枯草芽孢杆菌CS27菌株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微生物菌剂 氮源 碳源 无机盐


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
《福建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根结线虫种类繁多,鉴定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可为黄秋葵根结线虫病害防治提供信息基础,并为今后开展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的抗病种质筛选、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从被侵染的黄秋葵根组织中分离雌虫,并采用形态学、同工酶和rDNA ITS PCR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结果表明:危害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地毯草黄单胞菌分泌黄原胶的电镜观察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FJAT-10151产黄原胶的分泌行为,采用比浊法测定地毯草黄单胞菌的生长曲线,干重法测定黄原胶产量,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测定黄原胶中丙酮酸含量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TEM)观察地毯草黄单胞菌产黄原胶的分泌行为。FJAT-10151在发酵时间0~26 h为对数期,26~72 h为稳定期。菌株FJAT-10151为短杆状(约2μm),端生鞭毛(约7.9μm),菌体外面形成了一层较厚的荚膜,且许多菌体通过黄原胶连在一起,分泌的黄原胶呈棒状和网状2种形态,聚集或缠绕在细胞表面,其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菌株FJAT-10151发酵72 h可获得高品质黄原胶,其产量及丙酮酸含量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