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溪县茶园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以双岐溪为例
《土壤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福建省茶园地处山丘地区加之缺乏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指纹分析法利用泥沙特有的物理和生物化学性质作为示踪因子,用于区别不同泥沙来源地。本研究在安溪县山地茶园采集不同高程土壤样品及小流域中侵蚀泥沙样品,测定样品的8种土壤理化性质作为指纹识别因子,利用Kruskal-Wall检验筛选适合的指纹识别因子,运用组合指纹法与Isosource多元混合模型分析流域中侵蚀泥沙的来源及各潜在泥沙源地对侵蚀泥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筛选出4种适用于山地茶园指纹因子:Ca、K、Zn、Mg,其中,K、Ca可作为判别泥沙来源的指纹因子组合。侵蚀泥沙超过70%来源于未治理茶园,且74%来源于未治理茶园山脚。组合指纹法在山地茶园的应用不仅能定量分析福建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侵蚀泥沙的输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侵蚀理论,也为茶园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合理布设提供科学基础。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用最大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法分析闽江河口湿地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土壤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不同采样深度亚硝酸细菌数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而反硝化细菌数量则表现为20~40cm土层>0~20cm土层;芦苇、互花米草和红树林根际土壤中的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均表现出春秋两季大于夏季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闽江河口湿地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与总氮(TN)、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亚硝酸细菌与反硝化细菌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O_3~--N和NH_4~+-N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基于宏基因组的茉莉花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茉莉花(Jasminum sambac)的内生菌多样性,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内生细菌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茉莉花的内生细菌有38门78纲150目257科434属,其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壁厚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物种丰度较高.变形菌门在6-10月的丰度均最高(70.3%~85.7%).7月份植株的细菌Shannon指数最高(3.14)、Simpson指数最小(0.13),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且高温有利于提高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7和8月、9和10月的植株内生细菌群落构成相似度高,6月与其他月份的差异大.冗余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土壤营养成分影响植株内生群落组成,以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为主要.这为挖掘利用茉莉花有益的内生菌资源奠定基础.


连城红心地瓜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
《食品安全导刊 》 2018
摘要:福建省连城县是著名的"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地瓜干加工历史悠久,具备甘薯种植的自然环境、产品营销发达的网络和措施完善的政策支持等。本文总结连城县地瓜干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及营销等状况,分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综合效益等主要问题,提出加工园区建设、强化龙头企业示范


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和N融合双基因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中国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S和N融合双基因质粒并表达出相应的蛋白,通过扩增变异PEDV的S和N基因,将S基因连接到pEAS-Blunt M2(M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M2-S质粒,通过同源重组原理,采用无缝拼接试剂盒将N基因克隆至M2-S基因片段,再转化到Trans1-T1感受态细胞中,构建M2-S-N融合双基因质粒。将M2-S-N融合双基因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可表达出相应的S-N融合双基因蛋白。利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BLAB/c鼠试验鉴定载体及蛋白表达的免疫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M2-S-N融合双基因质粒,并表达出具有免疫原性的S-N融合双基因蛋白,且该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变异PEDV的S和N基因融合双基因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开展变异PEDV的诊断技术及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S基因 N基因 M2-S-N融合双基因


爬地兰枝条~(60)Co-γ辐射效应的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以7种不同辐射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爬地兰不同成熟度枝条,观测其扦插成活率及生物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枝条对辐射剂量的耐受力不同,老枝、中等嫩度枝条、嫩枝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40.67、42.51、41.34 Gy。老枝、嫩枝平均单株生物量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而中等嫩度枝条平均单株生物量却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爬地兰 枝条 60Co-γ射线辐射 辐射剂量


基于宏基因组方法分析养猪发酵床微生物组季节性变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夏季和冬季微生物发酵床的细菌群落结构,明确季节性温度下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的变化,探究发酵床有机物降解菌的多样性,基于宏基因组方法分析发酵床微生物组季节性变化。提取垫料宏基因组DNA,扩增原核生物16S r DNA基因V3-V4区,采用Illumina进行高通量测序;构建热图,分析两个季节微生物的演替;RDA(冗余分析)法研究垫料菌群与季节性温度之间关系;通过PICRUSt比较了两个季节细菌的代谢水平。测序共获得762 923条序列,包括34门、70纲、260科、1843类OTUs。夏季和冬季的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前者有更为丰富的细菌类群。两个季节的微生物发酵床优势菌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门水平,夏季样本中的放线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含量高于冬季样本;后者的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含量高于前者。夏季有机物降解菌主要为特吕珀菌属和漠河菌属,冬季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硫假单胞菌,分别适应高温和低温环境。PICRUSt分析显示夏季发酵床中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氨基酸代谢基因数目高于冬季。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微生物发酵床细菌群落的重要因素,夏季微生物发酵床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代谢水平也高于冬季垫料。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荼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