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旱稻、高粱属间杂交紫色性状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旱稻品种远FH 2_1(O.sativa)为母本,高粱(S.bicolor)品种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远缘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紫色芒子、紫色柱头新性状,F5出现紫色单株。对田间F2群体452株调查,芒色的分离比例白色∶有色(紫色-红色)为109∶343,该性状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作基因隐性上位基因控制,χ2检验结果符合12∶4分离比例。但根据色泽由紫-红,表明色素性状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尚有修饰基因存在。柱头颜色分离比例白色∶紫色为260∶192,χ2检验结果符合9∶7分离比例。柱头颜色无中间过渡色,只表现紫色和白色2种颜色,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补基因控制。


褐蘑菇南移栽培的栽培料配比及发酵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蘑菇产自内蒙和冀北坝上高原,将它南移下坝进行人工栽培是本研究的目的。选用当地栽培材料,研究其配比,通过调查料发酵情况,菌丝吃料情况,出菇情况,逐步摸索出适应坝下至河北省南部地区的栽培原料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合理比例的玉米秸和鸡粪是河北南部栽培褐蘑菇较为理想的栽培主原料。


高梁与旱稻属间杂交部分遗传物质导入的F3及BC1表型鉴定
《核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粱(S.bicolor)为母本、旱稻(O.sativa)为父本进行属问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短芒和黄色柱头新性状,并能在F2、F3及BC 1 稳定遗传.F1在株高、穗长、穗型、分蘖性等性状上仍疯狂分离,并出现父本白色籽粒单株.BC1在株高、分蘖二性状上接近父本,回交效应非常明显,t测定无差异,并出现多子房新性状.高梁与旱稻杂交及回交,能创造变异,产生新性状,对创造矮秆、优质、多子房新种质十分有效.然而,二者杂交后代主体性状仍似母本,只表现父本少数性状.属于部分遗传物质导入.


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对咖啡短体线虫繁殖和形态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胡萝卜片培养短体线虫技术,测试不同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对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繁殖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培养条件下,每片胡萝卜(厚10 mm,直径3 cm)接种25头线虫雌虫,线虫的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前3周线虫的繁殖系数为6.24,线虫的群体数量增长缓慢;第3~6周线虫的繁殖系数略有增高,为8.99;第6~9周其繁殖系数高达17.88,线虫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之后,线虫群体数量增速下降,其繁殖系数降为1.42。在接种不同密度线虫的实验中,线虫的群体数量均显著增长,其繁殖系数在不同接种密度处理中差异不显著;随机挑取10头雄虫与雌虫,比较不同线虫密度对线虫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密度除对雌虫的b值(体长/头顶至食道腺与肠连接处长)有显著影响外,对雄虫和雌虫的其他形态特征测量值均无显著影响。


几种生物农药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了几种生物农药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亿活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WP使用浓度在(3.3 ̄1.25)×106cfu/mL范围内,相对防治效果达到71.78% ̄82.75%,0.3%苦参碱AS使用浓度在22.5 ̄50.0ga.i./hm2范围内,相对防效66.83% ̄77.04%,且对有益生物无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