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WDNN的温室多特征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物联网监测产品在温室生产中大量应用产生海量数据,但现有用于温室数据融合算法对高维特征及混合特征(数据同时包含稀疏特征和连续特征)处理精度较低且泛化能力较弱,鲜有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温室数据进行顶层融合并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宽-深神经网络(Wide-deep neural network,WDNN)的两级温室环境数据融合算法。首先利用温室内多点多特征数据训练WDNN深度学习模型,输出形式为多点单特征,再将该输出数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融合,得到温室环境状态的整体评估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融合方法对预测集中混合特征的决策准确率达到98. 90%,融合特征类型的增加,可用于监测参数更多、环境更复杂的温室,将WDNN模型用于温室混合数据融合是可行有效的,在保证决策精度的同时丰富了可融合特征类别,进一步提升温室融合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对温室智能调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关键词: 温室 数据融合 无线传感网络 深度学习 宽-深神经网络


营养液浓度对封闭式槽培黄瓜品质、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封闭式无土栽培营养液循环利用的特点,进行不同浓度营养液处理,研究其对黄瓜生长品质、产量及光合能力的影响,观察其叶片显微结构,以筛选适宜封闭式槽培黄瓜生长的营养液浓度.供试黄瓜品种中农26,营养液配方基础EC值为2.7 mS/cm,设置T1、T2(CK)、T3、T4和T5(EC值分别为2.3,2.7,3.1,3.5,3.9 mS/cm)共5个处理,测定黄瓜生长状况、叶片光合能力、果实品质及产量等.结果表明:随EC值增加,黄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而VC、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先升后降.相比T2处理,T3叶片栅栏组织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相对疏松,叶片结构较好,qP、ΦPSⅡ与ETR高于其他处理,这显著提高了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PSⅡ电子传递效率与原初光化学反应效率,并将光能主要分配于光化学反应P和天线热耗散D,减少非光化学耗散Ex;且T3的β/α-1值最低,qP最高,PSⅠ与PSⅡ两系统运作相对平衡,光能利用效率较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强,这也是果实品质及产量较高的物质基础,因此,T3处理较适合黄瓜植株生长发育.T4处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T2,且与T3差异不显著,T4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光合色素含量最高,Pn比T2处理提高了58.85%.另外,T3、T4处理Fo较低且Fv/Fm高于T2,二者的PSⅡ反应中心活性较高.在封闭式槽培栽培条件下,营养液EC值为3.1,3.5 mS/cm处理黄瓜叶片光合电子传递效率较高,光合能力增强,提高了黄瓜产量及品质.


西瓜种传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控方法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西瓜生产中一种幼苗新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G1601,并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及干热处理西瓜种子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结合形态特征及rDNA ITS序列技术分析最终确定菌株XG1601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该病原菌为种子传带,引起西瓜种传枯萎病,西瓜种子种皮和种胚的带菌率分别为5.4%和1.7%,在温室中播种30 d左右,幼苗的发病率可达35.7%~41.1%.种子处理对该病害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0%和68.6%,80℃干热处理种子72~96 h的防治效果均为100.0%,且对处理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鲜重均无不利影响.说明80℃干热处理种子72~96 h对西瓜种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基于叶绿体InDel标记对玉米S型胞质不育制种鉴定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精选表型和基因型丰富的29份代表性玉米自交系以及三联体验证材料,基于叶绿体基因组中11个InDel位点进行引物设计、筛选评估,确定2对玉米S型不育鉴定特异引物。两对引物CPMIDP01CE和CPMIDP02CE的多态分别为83个和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变异,属于trnS-trnG和ndhJ-ndhK基因间区。CPMIDP01CE和CP?MIDP02CE引物的扩增产物如果含有83 bp插入序列(片段长度为339 bp),不含有5 bp的插入序列(片段长度为239 bp),所分析样品即为S型胞质不育材料。两对特异鉴定引物基于变性荧光毛细管、非变性凝胶毛细管、琼脂糖等不同电泳平台均建立了检测方法,并且具有兼容更高效的KASP、TaqMan等技术体系的潜力。
关键词: 玉米 叶绿体基因组 InDel标记 S型细胞质不育 电泳平台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玉米耗水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玉米生产主导品种京科968和郑单958(对照)为供试材料,采用称重式蒸渗仪系统研究其耗水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京科968的全生育期需水量低于郑单958,水分利用效率高于郑单958.京科968的全生育期需水量为347.81 mm,较郑单958低78.98 mm;水分利用效率为3.16 kg/m3,显著高于郑单958;京科968各生育阶段的平均日耗水量不同,分别为2.04、3.54、3.34、3.35 mm/d,分别比郑单958低1.62、1.43、0.55、1.10 mm/d.影响玉米各生育阶段日耗水量的气象因素不同,影响出苗至吐丝和播种至收获阶段日耗水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空气温度、光辐射和平均风速,影响吐丝至收获阶段日耗水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是空气温度和光辐射.


甜玉米籽粒不同采收期含水量与物性品质的相关性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采收期下甜玉米籽粒含水量和物性品质的差异,以我国主推京科甜608等7个甜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授粉后12,15,18,21,24,27,30 d共计7个采收期处理,研究了不同采收期下甜玉米籽粒TPA物性特征值、感官品质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各TPA物性特征参数转换成3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综合指标分析,得到各参试品种不同采收期TPA物性综合评价D值。结果表明:参试甜玉米品种TPA物性特征参数、感官品质特征参数和含水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参试甜玉米品种感官品质在不同品种和采收期间存在差异,其中气味、风味、色泽和甜度随采收期的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22 d左右。不同品种间,平均外观品质、气味、风味、甜度以京科甜533、京科甜608、中农大甜413评分相对较高。柔嫩度以米哥和京科甜608评分相对较高;皮薄厚以京科甜608和中农大甜413评分相对较高。通过对TPA物性综合D值、感官品质总评分和含水量的比较得知,感官品质总评分均在85以上时,含水量在76. 39%~74. 56%,TPA物性综合D值在0. 23~0. 46。平均TPA物性综合D值在以米哥、京科甜608、中农大甜413相对较低,平均感官品质评分以京科甜533最高(80. 65),其次是京科甜608(80. 31),京科甜158和京科甜183评分相对较低,分别是76. 8,76. 7。降水速率以中农大甜413(0. 72%/d)、京科甜533(0. 77%/d)、京科甜608(0. 81%/d)相对较低。


林地香菇立栽和地栽模式比较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林地香菇的产量和品质,选用近年来的主栽香菇品种L18,开展立棒栽培模式和地栽模式的研究,测定2种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子实体形态特征(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菌盖硬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柄硬度)、子实体单菇干质量和湿质量,并检测其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地栽模式的香菇单袋产量为641.11 g,略低于立棒栽培模式(751.16 g),但地栽模式的商品性状优于立栽模式,综合效益高;2种栽培模式下铅、砷、汞、镉4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立栽模式还符合NY/T 749-2012《绿色食品食用菌》.


西瓜YUCCA基因家族鉴定及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栽培西瓜自交系97103为试材,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果肉及果皮中游离态吲哚-3-乙酸(IAA)含量。结果显示:果实发育后期,果肉中IAA含量显著上调,果皮中IAA含量则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推测果肉中IAA可能对西瓜果实成熟与含糖量积累起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了西瓜生长素合成色氨酸依赖途径限速酶基因家族YUCCA,并对其在果肉与果皮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西瓜YUCCA基因家族包含10个成员,所有YUCCA基因均含有FMOs保守结构域,聚类分析表明其分为两大类。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包含2~5个外显子。Cl YUCCA4、Cl YUCCA6、Cl YUCCA10b及ClYUCCA10c等4个YUCCA基因在西瓜果肉中表达,且都在果实发育后期表达明显上调。Cl YUCCA4及Cl YUCCA10c在果肉与果皮中的表达量变化与IA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且在其他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调控西瓜果实的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