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摘要:本试验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SR)、旋耕秸秆还田(RTSR)、深翻耕秸秆还田(PTSR)、免耕秸秆不还田(NTNSR)、旋耕秸秆不还田(RTNSR)和深翻耕秸秆不还田(PTNSR)等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春玉米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TSR处理的LAI最大,分别较RTSR、NTSR、PTNSR、RTNSR和NTNSR增加了0.45%、5.97%、4.97%、8.16%和12.26%;PTSR处理的产量最高,分别较RTSR、NTSR、PTNSR、RTNSR和NTNSR增产6.90%、5.23%、14.01%、27.66%和28.80%;PTSR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较RTSR、NTSR、PTNSR、RTNSR和NTNSR增加了5.50%、2.98%、19.08%、35.25%和34.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岸线距离对濒危植物野生北沙参及伴生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野生北沙参资源,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大连大长山岛距海岸线50~70 m、70~90 m和90~110 m沙滩野生北沙参及其伴生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野生北沙参及其伴生植被由10科15属15种草本植物组成,其中滨海沙生植物和广域性陆生植物的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85.55%和14.45%,优势种为肾叶打碗花、野生北沙参、滨麦、矮生薹草和马唐。3条海岸线区域内,肾叶打碗花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50~70 m、90~110 m和70~90 m,且两两间差异显著;野生北沙参密度在距海岸线50~70 m与90~110 m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70~90 m处;滨麦仅生长在距海岸线70~90 m的区域内;马唐密度在距海岸线90~110 m处显著高于50~70 m处,二者与距海岸线70~90 m处差异均不显著;海岸线距离对矮生薹草的密度影响不显著。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物种多度和丰富度显著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料滴灌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单958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设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和氮磷钾均施(NPK)4个处理,以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施用量同NPK处理)为对照,研究滴灌水肥一体不同肥料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相较于磷钾肥,玉米对氮肥更敏感。N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整株氮磷吸收量均显著降低,其叶片钾含量、茎鞘磷含量极显著增加,导致叶片钾积累量、茎鞘磷积累量显著增加。P0和K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均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分别导致磷素和钾素吸收量显著降低。不施磷钾肥处理氮素从秸秆向子粒的转运受到限制,子粒含氮量下降,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滴灌条件下,氮磷钾肥平衡施用玉米养分吸收均衡、分配合理,物质生产和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粪便有机肥中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积累迁移特征及生物有效性差异
《环境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定量化研究连续4 a施用不同量猪粪、鸡粪有机肥后不同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迁移积累特征及生物有效性差异,为科学确定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容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连续4 a施用猪粪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中Cu、Cd的含量,与对照比增幅分别是43.8%~118.6%和28.2%~44.9%.施用鸡粪显著增加耕层土壤Cu、Zn、Cd、Cr、As、Pb含量,增幅分别为29.7%~48.5%,239%~456%,19.9%~80.8%,40.4%~163%,11.8%~22.0%和80.3%~95.0%.猪粪带入的Cu、Zn在耕层土壤中的积累率分别为76.4%~119%和14.2%~20.4%,鸡粪带入Cu、Zn在耕层土壤中的积累率分别为72.1%~88.7%和63.9%~78.9%.施用高量的猪粪、鸡粪Cu、Zn存在明显向土壤深层迁移现象,连续4 a施用60t·hm~(-2)的猪粪,Cu迁移到了15~30 cm土层.连续4 a施用60 t·hm~(-2)鸡粪,Zn迁移到了30~60 cm土层.但连续4 a施用不同量猪粪和鸡粪,土壤剖面中耕层以下土层中Cd、Cr、As、Pb含量均没有显著增加.连续4 a施用鸡粪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中Cu、Cd含量,显著增加了小麦籽粒中Zn、Cr含量和小麦秸秆中Zn含量,连续4 a施用猪粪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Zn含量,60 t·hm~(-2)猪粪显著增加了小麦子粒中As含量,猪粪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秸秆中Cu、As含量.4 a小麦收获累计对有机肥带入重金属的携出率小于6%.小麦籽粒对Cu、Zn的累计携出量高于秸秆,对Cd、Cr、As、Pb携出量低于秸秆,有机肥用量越高,小麦收获对有机肥带入重金属的携出率越低.确定农田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时应考虑不同有机肥中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积累特征和向下迁移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区坡地香椿集雨节灌系统的设计与建造(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7
摘要:以集雨、抗旱为出发点,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通过工程集雨措施,根据年平均降水量542.2 mm,计算6个温室年总集雨量为1 095.7 m~3;利用耕地上坡自然坡面作集雨区,73.37 hm~2山坡区年总集雨量49 242 m~3,理论总蓄水量为39 394 m~3;可保障26.28 hm~2香椿地的灌溉用水;为便于集雨、灌溉及为节水雨窖补水,选择在温室右上方与温室落差50 m的山坡上,设计建造半挖半填式470 m~3蓄水池一座,蓄水池为密封式钢筋混凝土浇筑;节水雨窖在两排温室的前、中、后,各节水雨窖间相互连通,蓄水池可以给节水雨窖自流补水,蓄水池可山坡集雨或从深井里抽水补充水源。梯形断面2条1 650 m集雨沟布置于坡面上部的耕地下缘,拦截降雨径流后引入汇流沟,进入沉沙池沉淀过滤。蓄水池、节水雨窖年蓄雨水总量为1 222.5 m~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玫瑰香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河北果树 》 2017
摘要:1主要病害1.1葡萄霜霉病1.1.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被害后,初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早落。嫩梢受害后,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新品种‘石莓9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莓9号’草莓以丰产、优质、抗病优系‘458-2’(‘枥乙女’ב全明星’)为母本,高硬度优系‘455-3’(‘卡姆罗莎’ב石莓4号’)为父本杂交育成。果实圆锥形,鲜红色,光泽度强;去萼较易;一级序果平均单果质量48.2 g,二级序果平均单果质量24.7 g;果肉红色,质地密且细腻,香气浓,风味酸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9%,还原糖含量3.15%,可滴定酸含量0.6%,维生素C含量0.47 mg·g~(-1);果实硬度0.520 kg·cm~(-2),耐贮运性好;丰产性好,平均株产469.6 g,适宜露地及保护地半促成栽培。一级序大果适宜鲜食、加工果汁果酱,二级序及以上小果可单体速冻。通过田间观察,‘石莓9号’抗叶斑病、革腐病、炭疽病、白粉病,中抗灰霉病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药剂对山药种薯短体线虫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山药种薯短体线虫病的药剂。[方法]通过室内浸种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6种药剂对种薯内线虫的活性。[结果]10%噻唑膦颗粒剂、42%威百亩水剂、20%辣根素水剂和8%三唑磷微乳剂对山药种薯内线虫防效均达95%以上;噻唑膦和三唑磷对山药种薯出苗无影响,而威百亩和辣根素严重影响山药种薯出苗。噻唑膦和三唑磷田间对山药短体线虫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70%和79.76%。[结论]10%噻唑膦颗粒剂和8%三唑磷微乳剂能有效防治山药短体线虫,可在生产实践上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