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雅砻江河口区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雅砻江河口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2016—2018年6—7月在攀枝花市盐边县雅砻江河口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工作。共采集产漂流性卵鱼类5种,分属1目2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 2016—2018年流经雅砻江河口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3.5×106、13.78×106和3.87×106ind;调查期间累计出现8次产卵高峰(2016和2018年各2次,2017年4次),鱼类的繁殖盛期在6月中下旬;通过推算,攀枝花盐边县和攀枝花米易县得石镇是河口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厚朴酚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病理损伤评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和厚朴酚(Honokiol)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毒性损伤,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将斑马鱼浸泡于和厚朴酚溶液中,研究和厚朴酚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及组织病理学影响。【方法】将105尾健康斑马鱼随机浸泡于7个试验组中(n=15):对照组(曝气自来水)、助溶剂乙醇组(1%体积比)和5个和厚朴酚浓度组(0.1、0.2、0.4、0.6、和0.8 mg/L),对斑马鱼的临床症状、大体病变、死亡率以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组织病理评分系统评价各组斑马鱼的损伤情况,评估和厚朴酚的毒性。【结果】不同浓度和厚朴酚组浸泡的斑马鱼在96 h内出现不同程度死亡,其96 h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0.530±0.014)mg/L,72 h-LC_(50)为(0.679±0.013)mg/L,48 h-LC_(50)为(0.758±0.012)mg/L,24 h-LC_(50)为(0.816±0.01)mg/L,而安全浓度(SC)为(0.264±0.003)mg/L。此外,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和厚朴酚未造成斑马鱼出现明显的临床及大体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显示,和厚朴酚浸泡后主要导致鳃和脑充血,此外还可见鳃呼吸上皮坏死等,其余组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病变。【结论】和厚朴酚对于斑马鱼存在一定毒性,鳃和脑可能是和厚朴酚对鱼类的主要毒性靶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与鱼类食性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菜共生发展历史、典型模式与发展趋势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菜共生(Aquaponics)是利用水产养殖排放水为植物提供营养,由一种氮源(鱼饲料)生产两种农产品(鱼和蔬菜),具有水和氮源利用效率高、不使用化肥和抗生素、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将鱼菜共生的发展历史进程分为理念起源阶段(1970年之前)、萌芽阶段(1970—1990年)、全球拓展阶段(1990—2010年)以及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了鱼菜共生3种典型模式;提出了鱼菜共生系统构建向解耦类型发展,系统布局向城镇化、立体化发展,硬件设施向生态型、智能化发展的3个主要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氮磷转化机制研究、建立系统理论模型、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加强商业规模系统研究4条发展建议.
关键词: 鱼菜共生 循环水养殖 水耕栽培 历史进程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对甲壳动物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氧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动物处于低氧环境时,机体的生化反应和生理功能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机体损伤甚至死亡。低氧胁迫下的应激机制是涉及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调控过程,与哺乳动物相比,甲壳动物的低氧应激与分子适应机制尚不明晰。本文分析了低氧胁迫产生原因,并从生理层面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胁迫的应激反应和生理适应策略、以及低氧对甲壳动物的行为、存活、抗氧化能力和代谢的影响,又从HIF-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通路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环境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本文在总结低氧信号传导及其调控通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氧胁迫对甲壳动物影响的预防和调控手段,包括选育耐低氧新品种和营养调控手段,以期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甲壳动物低氧应激和分子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体内As的蓄积特异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了三疣梭子蟹对砷(As)生物富集过程,As暴露浓度梯度分别为5、20和100μg/L.通过对三疣梭子蟹体内总砷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其对总砷的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对总砷的BCF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到富集实验结束时,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21.21、15.07和10.31,吸收速率常数(k1)及BCF均随水体中As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肌肉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5.17、3.74和5.83,5、100μg/L实验组各动力学参数较为接近,但20μg/L实验组的富集速率常数k1最小,释放速率常数(k2)最大.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BCF和生物学半衰期B1/2最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经雷帕霉素靶蛋白和氨基酸应答信号通路提高团头鲂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分别配制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鱼粉饲料(对照),以棉籽粕和菜籽粕为主要蛋白质源的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在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其至鱼粉饲料水平的棉籽粕+氨基酸饲料和菜籽粕+氨基酸饲料.5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粗蛋白质含量31.1%,粗脂肪含量7.6%).以450尾初始体重为(19.67±3.89) g的团头鲂幼鱼为对象,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与鱼粉组相比,棉籽粕组和菜籽粕组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WGR和PER显著升高(P<0.05),FCR则显著降低(P<0.05).2)各组团头鲂幼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棉籽粕组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菜籽粕组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淀粉酶与蛋白酶活性与鱼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显著提高了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而棉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则显著降低了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鱼粉组肠道中小肽转运体1(Pe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棉籽粕组和菜籽粕组肝脏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蛋白激酶B(AKT)、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2(4E-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肝脏中IGF-1、AKT、4E-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5)棉籽粕组肝脏中激活转录因子3(AFT3)和激活转录因子4(AT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菜籽粕组则与鱼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肝脏中AFT3和AT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以棉籽粕或菜籽粕为主要蛋白质源的饲料中添加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可提高团头鲂幼鱼肝脏的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中AA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团头鲂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率.
关键词: 团头鲂 氨基酸 TOR信号通路 AAR信号通路 生长 饲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中泼洒复合乳杆菌对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环境、肠道和鳃健康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在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添加复合乳杆菌对养殖池塘环境、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健康的影响,为乳杆菌在尼罗罗非鱼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在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泼洒复合乳杆菌(对照组:0;实验组:1.0×104 CFU/mL),实验周期为10周。复合乳杆菌的成分为干酪乳杆菌和酸鱼乳杆菌,比例为1:2.2。监测池塘水质指标、罗非鱼肠道和鳃的免疫及抗氧化指标,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MiSeq),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水体、底泥、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从第7周开始,实验组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了72.68%、72.00%、26.27%和21.46%;实验组水体中的总氮含量在从第6周开始低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3.39%、44.64%、15.64%、37.57%和34.49%;实验组水样中的总磷含量从第4周开始低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0.91%、33.33%、50.00%、33.33%、17.39%、39.29%和25.7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尼罗罗非鱼肠道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提高了45.04%,实验组尼罗罗非鱼鳃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AKP分别提高了58.26%和60.99%。复合乳杆菌的添加对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并未影响池塘底泥的菌群结构,影响了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的菌群结构,其中条件致病菌不动杆菌属、泛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而有益细菌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因此,在养殖水体中泼洒适当浓度的复合乳杆菌可以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的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同时调节养殖水体、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的菌群结构。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干酪乳杆菌 酸鱼乳杆菌 水质 免疫力 抗氧化能力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疫苗自动注射技术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疫苗注射是鱼类防病的有效手段.目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疫苗注射完全依靠人工,针对人工注射效率低,且注射位置凭经验和手感,导致注射精准度差的问题,提出以机械自动化注射代替人工注射的方案.研制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草鱼疫苗注射机,采用物体形态学对草鱼特征进行分析,实现鱼头、鱼尾调头的功能;运用光栅测量传感器计算草鱼的长度;采用色度传感器实现对鱼腹、鱼鳍判别的功能;采用光电传感器分选不同通道,实现草鱼疫苗多通道注射;采用步进电机实现精准拨鱼,以及对不同体长鱼苗的打针部位自动调节;采用西门子PLC控制注射机的判别装置与动力执行单元相互协调动作,实现精准化注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皮带传输速度为2 m/s时,可将100~120 mm的鱼苗自动分选,连续快速注射,注射效率约为900条/h,对于不满足条件的鱼苗送回鱼池.试验的鱼苗在自动注射生理盐水后,暂养3周,存活率98.8%.研究表明,该注射系统可靠、高效,为国产鱼用疫苗注射的研究应用打下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