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疆冬季不同条件下果园微环境的温度差异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果园冬季不同条件下微环境温度差异,为南疆地区果树防寒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南疆三县市2009—2012年冬季1月果园不同条件下微环境的温度监测数据,选择平均温度、夜间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指标比较果园不同条件下微环境温度差异。【结果】(1)冬季低温条件下,树体冠层距地面越高,温度越高,不同冠层高度间温差在0.4~1.0℃。(2)树干阴面平均温度比阳面低了0.6~1.5℃,但是阴面夜间平均温度比阳面高出0.4~0.7℃。(3)果树枝干覆盖果园可以提高果园温度,高郁闭度果园比低郁闭度果园夜间平均温度提高了0.8~1.5℃。(4)距离防护林100 m处、50 m处的旬夜间平均温度分别比距离防护林10 m处的温度降低了0.7~1.0℃和0.1~0.4℃。(5)冬灌果园夜间平均温度比未冬灌果园高了1.0~1.3℃。【结论】树体不同冠层、不同方位温度存在差异,提高果园郁闭度、进行冬灌、设置防护林均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果园温度。该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预测不同立地条件下果园低温冻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为国内果树防寒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番茄枯萎病生防菌的鉴定、定殖与盆栽防效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多年种植的大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拮抗番茄枯萎病菌的细菌S-13,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定殖能力和防治效果。【方法】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菌株种属,利用该菌株的耐受300μg/mL抗利福平的突变菌株,采用盆栽试验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方法,分别测定拮抗菌S-13突变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定殖能力以及对其根际土壤菌群的影响。【结果】S-13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U323369.1)的近似种。盆栽试验表明:灌根组和喷施组在45 d内对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达100%和93%。拮抗菌接种后7、25和45 d的分离培养表明:拮抗菌S-13能够在番茄根际土壤、根、茎、叶中定殖,土壤和根中的定殖数量较高,到第45 d达1.6×105cfu/g根际土壤和6.6×104cfu/g鲜根重,但在茎和叶中的定殖并不稳定,到45 d时只在灌根组的叶中检测到有生长为4×102cfu/g鲜叶重。同时DGGE分析表明S-13在分离土壤是优势菌之一,在接种的第25 d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降低,但在45 d检测时对土壤中细菌的影响逐渐减小,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拮抗细菌存在的、稳定的细菌群落结构。【结论】番茄枯萎病菌拮抗菌S-13能够在番茄根际土壤、根、茎、叶中定殖,土壤和根中的定殖数量较高,能够抑制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及扩散,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新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调查与建设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新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分析了新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地区厚皮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新疆厚皮甜瓜主要栽培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为选育抗病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对新疆主要栽培地区12份厚皮甜瓜白粉病菌样本进行接种鉴定。【结果】12份白粉病菌均是瓜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鉴别寄主IranH、Topmark、Vedrantais、Nantais Oblong高感白粉病,PMR5、PMR6、PMR45对白粉病免疫,WMR29、Edisto47高抗白粉病,PI414723、PI124111、PI124112、MR1表现抗病,这与瓜单囊壳菌生理小种1抗感反应表现一致。【结论】初步确定新疆地区厚皮甜瓜上白粉病主要由Podosphaera xanthii所致,只存在1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松柏醛和芥子醛影响棉纤维苯丙烷代谢途径基因表达及生长
《棉花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棉花胚珠离体培养和半定量RT-PCR及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通过体外饲喂不同浓度苯丙烷代谢途径中间代谢物松柏醛(CA)和芥子醛(SA)来研究在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苯丙烷代谢关键中间产物对棉花纤维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体培养棉纤维中,不同浓度(100μmol.L-1、200μmol.L-1)外源松柏醛(CA)和芥子醛(SA)不但诱导了以CA和SA为底物的基因产物表达量增加,也诱导了苯丙烷代谢途径上游基因产物的表达量增加,且高浓度(200μmol.L-1)诱导的表达量高于低浓度(100μmol.L-1),芥子醛高于松柏醛;对GhEx-pansin1的表达和纤维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高浓度(200μmol.L-1)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芥子醛抑制作用大于松柏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置模式对枣棉间作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新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下宽窄行(45 cm+15 cm)和等行距(30 cm)配置模式对枣棉间作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配置模式棉花在盛花期以前LAI、SPAD及Pn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盛花期后差异显著。棉花Pn全生育期呈抛物线形态变化,蕾期以低密度等行距较高,随密度增大各处理Pn呈下降趋势,Pn在盛花期达到峰值,中密度宽窄行最高,为34μmol·m-2·s-1,盛铃期、吐絮期以高密度宽窄行最高,各时期均以冠外区高于冠下区。高密度种植利于降低宽窄行t0,提高Vm,Vm最大值为269.8 kg·d-1,分别比中、低密度高11%、52.8%,而中、低密度等行距Vm高于宽窄行,高密度反之。■t、t1、t2表现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因此,枣棉间作棉花适宜宽窄行、高密度种植。
关键词: 枣棉间作 行距配置模式 密度 光合特征 干物质积累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年限对棉田土壤颗粒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耕作年限对棉田土壤颗粒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以相应荒地为对照,选取南北疆兰州湾、31团和普惠农场3个典型绿洲不同耕作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颗粒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作有利于棉田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耕作(0~5年)总有机碳增加迅速,年均增加在0.65g/kg以上;颗粒有机物、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在耕作0~10年间增加,较荒地分别增加50.12%,263.64%,79.79%,10年后下降.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则随耕作年限的延长递增,矿物结合态有机物含量变化趋势与颗粒有机物相反.土壤有机碳在耕作1~10年增加,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是荒漠区土壤碳汇,是合理的耕作年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Cd和Pb在甜高粱幼苗体内的积累特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认在苗期甜高粱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和吸收特性,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程度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新高粱3号’(XT-2)和‘辽甜1号’2个甜高粱品种幼苗体内镉、铅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甜高粱幼苗各部分的重金属积累量随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而增加。在根部、叶部和茎部积累的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个品种对重金属Cd的积累含量大小顺序为根部>茎部>叶片,对Pb的积累含量大小依次为根部>叶片>茎部;2个品种根部的富集系数均大于茎和叶,茎和叶的富集系数差异不明显。‘辽甜1号’茎部对Cd的富集系数均高于XT-2。2个品种的茎部对Cd的转运系数均高于叶片的转运系数。‘辽甜1号’和XT-2各部分在苗期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小于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