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新品种陇椒9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陇椒9号是以2009A27为母本,以2009A15为父本配制的螺丝椒一代杂种。熟性早,果实羊角形,果色绿,果面皱,果长28cm,果肩宽3.5cm,果肉厚0.3cm,单果质量69g,味辣,商品性好,抗疫病。每667m2产量4500kg左右,适宜西北地区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光下不同铵硝配比氮素对大白菜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Olsson]中结球小的类型‘金娃娃’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正常光(200μmol·m~(-2)·s~(~(-1)))和弱光(100μmol·m~(-2)·s~(-1))下营养液中不同铵硝配比(0︰100、10︰90、15︰85和25︰75;总N浓度为5 mmol·L~(-1))氮素对幼苗生长以及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处理14 d后,正常光下,铵硝配比15︰85的处理植株长势最佳,较全硝态氮处理叶面积、株幅、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3.8%、30.5%、77.9%和72.9%。弱光抑制了幼苗的生长,植株叶面积、株幅和干鲜质量均低于正常光下生长的植株。弱光下幼苗叶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升高,植株遭受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铵硝配比10︰90处理较全硝态氮处理相比,植株叶面积、株幅、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0.4%、14.9%、55.9%和36.5%,而且显著提高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MDA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有效地抑制了膜脂过氧化。正常光条件下,铵硝配比为15︰85时植株长势最佳;弱光下,铵硝配比为10︰90时植株长势最佳,可降低膜脂过氧化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进而提高幼苗耐弱光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和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对河西绿洲灌区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及其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当地玉米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早晨8∶00左右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在傍晚8∶00左右可以减缓土壤温度降低,其中翻压带膜还田时,秸秆还田层的日均相对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均高于覆盖带膜还田,但是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同时,还田层的日最低温度高于覆盖带膜还田,而日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是还田秸秆腐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还田层的温度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其次。秸秆覆盖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还田秸秆的腐解起主要作用,腐解时间起次要作用。秸秆翻压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三者对还田秸秆的腐解率均起主要作用。翻压带膜还田30天进入秸秆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5%~16%,覆盖带膜还田60天进入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1%~16%。经过180天的腐解后,翻压带膜还田的秸秆累积腐解率为72.5%,覆盖带膜还田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56.0%。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秸秆带膜还田时,翻压带膜还田要好于覆盖带膜还田。
关键词: 带膜还田 玉米秸秆 腐解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通径分析 河西绿洲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黄冠梨褐心病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黄冠梨果实贮藏期,抑制褐心病,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20℃)褐心病及相关品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5μL/L的1-MCP处理能极显著(p<0.01)降低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心病发病率与发病指数,贮藏30 d时,1-MCP处理黄冠梨果实褐心病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为12.82%和0.09,比对照低88.59%和88.92%,同时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保持果实硬度,并能有效降低果心PPO活性与MDA、H2O2含量,提高总酚含量和SOD、POD活性,减缓黄冠梨果心褐变反应。综上所述,1-MCP处理可以有效抑制黄冠梨常温贮藏期间褐心病的发生。
关键词: 黄冠梨 1-甲基环丙烯 褐心病 果实品质 常温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个花椰菜品种在兰州地区引种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对14个花椰菜品种引种的试验结果表明:凯瑞F1、凯越F1、卡迪、圣雪3号、圣雪4号这5个品种综合性状好,球形圆整,雪白,光滑,紧实,生长势较强,折合产量以圣雪3号最高,为59 000.00 kg/hm2;其次是卡迪,为58 000.00 kg/hm2;圣雪4号排第3,为57 500.00 kg/hm2;凯瑞F1排第4,为57 000.00 kg/hm2;凯越F1排第5,为56 166.67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利卡增产7.27%、5.45%、4.55%、3.64%、2.12%,以上5个品种可在兰州地区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市(州)级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甘肃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基于自主研发的耕地土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V1.0,采用C#语言,以Microsoft.NET Framework为开发环境,以Microsoft 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设计开发了一套区域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推荐系统。该系统主要服务于市州级土肥部门推荐施肥查询,融合所属县区配方施肥数据库,可为市州级土肥部门推荐施肥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3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3号以陇春19号为母本、陇春23号为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9687-2。2012—2013年在甘肃省水地春小麦西片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775.7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10.34%。株高82~83 cm,穗粒数34个,千粒重48.47 g,容重719.0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3.76%、湿面筋34.3%、沉降值35.0 m L,属中筋优质小麦,中抗条锈病,适宜在河西灌区的酒泉、张掖、武威和沿黄灌区的景泰及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变异动态和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为病害流行预测、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02—2014年从陕西省8个市(区)的28个县(区)和毗邻的甘肃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鉴定小麦条锈菌标样2 779份,监测到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45个,其中,CYR33和CYR32为目前陕西省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新致病类型G22-9和G22-14虽然目前出现频率不高,但对贵农系列、92R系列以及Moro均有毒性,且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小麦条锈菌群体中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绝对优势,这与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单一化有较大关系,应加强开发和利用新的、多元化的抗源材料。对2 952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其整体抗性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结果,目前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应以抗CYR33和CYR32为主,同时注意对G22-9和G22-14的抗病性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在陇东半湿润区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进行了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大可促进大豆提早成熟,不利于提高单株分枝数和荚长增加,降低百粒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在试验区条件下,全膜微垄沟播大豆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30 183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 696.5 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142 857.1株/hm~2(行距为50 cm,株距为14 cm),产量为1 664.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