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行距配置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探究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明确山西省春玉米栽培适宜的种植行距,本试验于2015年在山西省农科院东阳试验基地展开,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设置宽行种植(80 cm)、窄行种植(40 cm)、宽窄行种植(80 cm+40 cm)和等行距种植(60 cm)4种行距处理,分析了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参数及产量对不同行距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宽行种植和宽窄行种植较窄行距种植和等行距种植,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降低;抽雄期和灌浆期,不同节间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弯曲性能提高,LAI、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提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提高,产量分别提高17%、9%以上,且宽窄行种植更具优势。此外,抽雄期至成熟期,玉米籽粒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宽窄行种植(80 cm+40 cm)有利于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提高光合作用,优化产量构成,提高籽粒产量,可为山西省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景天品种对干旱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中国丰富的景天属种质资源,给园林绿化提供优良抗旱型景天品种,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干旱胁迫下3个景天种质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等与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了持续干旱对景天不同种质的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抗旱能力综合评价。经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3个景天品种的抗旱性顺序为:玫红景天>八宝景天>德国矮景天。由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细胞质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大小与景天品种的抗旱性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可作为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景天品种抗旱能力。


四倍体谷子细胞学鉴定及不同倍性谷子孕穗期光合因子日响应差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形态学方面对谷子栽培种晋谷21号及其四倍体诱变株系进行了比较并从细胞学和解剖学两方面对四倍体株系进行了倍性鉴定。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谷子生理生化表观特征差异作为切入点,研究了不同倍性谷子孕穗期叶片中叶绿素及氮含量差异及各自光合因子日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相较其二倍体对照株,四倍体谷子旗叶宽度增加6.11%,叶形指数由11.82减小到9.25,主茎直径增加13.04%,主穗直径减小5.39%,千粒重增加46.16%,旗叶长度减小17.01%,主茎长度减小23.29%,主穗长度减小5.45,单株主穗重减小24.42%,主穗粒重减小62.47%,结实率减小46.66%。显微扫描结果证明,四倍体谷子花药增大,花粉粒增大、部分干瘪,子房多数呈椭球状,柱头皱缩,不育或不实,生育期延长,种子萌发率低,孕穗期谷子氮吸收和同化能力减弱,叶绿素合成量减少。相较其同源四倍体,在光量子通量密度一定的前提下二倍体谷子外部微环境及其自身相关各光合因子彼此间效应与互作更为敏感。四倍体不育程度高,灌浆不充分,同化产物"库"-"源"失衡是谷子同源四倍体谷子孕穗期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内因。四倍体谷子的表型及相关生理机制的变化是基因组组分之间以及核质基因组之间相容性水平的体现,并存在选择压力下的再平衡过程。


谷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种业 》 2017
摘要:中国是谷子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了揭示谷子遗传多样性遗传背景、遗传结构、多态性水平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等,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国内外学者对谷子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4个方面综述谷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为谷子种质资源全面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有机废弃物醋糟、粉煤灰对高粱幼苗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以山西省醋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配比醋糟、粉煤灰对高粱幼苗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期实现山西省醋糟的资源化利用。试验设置醋糟、粉煤灰4个处理及化肥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醋糟、粉煤灰混合物具有提高高粱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幼苗生长的作用,其中以处理2(醋糟:粉煤灰=1:1配比)效果最好,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07%和6.47%;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7.39%、9.10%。综上所述,醋糟、粉煤灰混合物可以有效提高高粱幼苗生长、光合速率。


谷子窄颖花突变体sins1的表型分析和突变基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ethyl methyl sulfonate)诱变剂处理野生型Yugu1(豫谷1号),在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可以稳定遗传的颖花明显变窄的突变体,将其命名为sins1。与Yugu1相比,突变体sins1的株高显著降低了3.89%,穗长和穗粗分别显著降低了17.42%和21.62%,旗叶叶长和叶宽分别显著降低了15.09%和25.78%,千粒重显著降低了40.96%,谷码数显著降低了25%,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利用突变体sins1为母本、SSR41为父本构建F_2定位群体,F_2正常颖花与窄颖花植株数目的分离比例为3∶1,表明该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F_2群体隐性单株,最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上SSR标记3-2658与CAAS3031间约7.709 Mb的距离内,为下一步精细定位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促进禾本科作物颖花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关键环境因子对桃小食心虫出土羽化动态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有效积温、土壤含水量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出土羽化的影响,在室内控制土壤温、湿度的条件下测定了越冬代和第1代各生命阶段的有效积温,于2010—2015年在山西省临县枣园对越冬幼虫和成虫动态进行调查,并对田间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室内越冬幼虫出土积温为258.2日度;而受5月份首次有效降雨日的影响,田间出土积温存在384.2~764.6日度的年度变化。土壤含水量对越冬幼虫出土模式及出土率有显著影响。持续干旱或土壤高湿均可导致双峰现象,土壤高湿的频繁出现还可显著降低幼虫出土率。通过6年田间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越冬幼虫首现日与有效降雨日无显著相关性,而首现日有效积温(y)与降雨日有效积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7758x+188.16(r=0.997,P<0.001)。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越冬代 出土羽化动态 有效积温 土壤含水量


西葫芦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确定西葫芦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以西葫芦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模板DNA、引物及2×Taq PCR Master Mix的用量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梯度PCR确定不同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体系中,模板DNA(50 ng/μL)1 L,引物(10μmol/L)3 L,Master Mix 10μL;利用该体系从5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这一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为以后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西葫芦进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