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葡萄园选址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强大的空间分析技术愈来愈受到关注。在农业开发项目中,将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农业开发项目选址中,可形象直观量化地展示项目选址结果。以清徐县马峪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及气象图叠加形成评价葡萄园选址的图,选取对葡萄生长影响较大的9个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累计分析计算得出选址结果;对研究区897个地块图斑进行评价,将研究区葡萄园选址划分为5个等级(最适宜区、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不适宜区),等级越高越适宜葡萄种植。将GIS空间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有效结合,可以对葡萄园选址进行科学评价,并直观展示选址结果,为葡萄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大大提高选址的效率。


密度对晋北区大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晋北区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以晋豆4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6个不同密度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均下降,百粒重先降后升,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适宜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地提高单株粒重和分枝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通过SPSS曲线估计,得出种植密度与大豆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是二次曲线模型y=b_0+b_1x+b_2x~2,晋北区大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最佳数学预测模型是y=-5762.478+791.819x-16.147x2,理论最适密度为24.5191万株/hm~2,产量为4 046.61kg/hm~2。该研究为晋北早熟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西葫芦新品种俊丽3号的选育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西葫芦新品种俊丽3号是以国外引进材料中经多代系选而成的单株,再经连续多代自交分离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12-5为母本,以国外优良品系杂交后选出的单株,经多代自交分离、加代定向选择后育成的高代自交系G-5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密植、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平均产量2 458.5 kg/hm~2;具有良好的区域适应性,是山西省中北部及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于2015年12月30日通过了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茄子穴盘育苗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7
摘要:茄子穴盘育苗具有占地面积小,用种量少,集约化管理,省工省时,出苗快、全、齐、壮,便于运输,定植后缓苗快,提早上市,采收期延长等优点。因此掌握茄子穴盘育苗关键技术可提高茄子的商品性和产量,降低生产风险,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包括育苗前准备、播种催芽、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基于AMMI模型的黑粒花生产量遗传稳定性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黑粒花生品种(系)产量性状遗传的品种和环境交互效应,以山西南部5个试点的8个黑粒花生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应用AMMI模型分析不同品种的稳定性及试点分辨力。结果表明,品种河津三粒黑和新品系临黑丰1号、临黑3号在各试点具有较好的品种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且田间产量较高;大阳镇、韩村、阳村乡3个试点对参试品种(系)有较好的分辨力;河津三粒黑、太谷绿宝黑、临黑丰1号、临黑3号对大阳镇试点的特殊适应性较好。AMMI分析结果可为黑粒花生新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依据。


药用植物柴胡病毒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病毒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非序列依赖性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方法对所采柴胡病样进行分子鉴定。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伴有花叶症状的柴胡受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的复合侵染。为明确柴胡CMV分离物(CMV-SXCH)和柴胡BBWV2分离物(BBWV2-CH)的分类地位,进一步克隆CMV-SXCH的CP、MP和BBWV2-CH的LCP、SCP;序列比对发现,CMV-SXCH与CMV亚组ⅠB中株系XJ2相似性最高,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99.5%;BBWV2-CH与BBWV2中的K株系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4%、99.2%。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MV-SXCH与大多数CMV中国分离物聚类为一簇,同属于CMV亚组ⅠB;BBWV2-CH与BBWV2韩国K株系聚类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柴胡 病毒病 黄瓜花叶病毒 蚕豆萎蔫病毒2号 非序列依赖性PCR


不同密度和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旨在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以高粱‘晋杂18号’为材料,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化控试剂的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化控试剂喷施浓度设置4个梯度。结果表明,密度为150000株/hm~2效果最佳。处理A1B2光合速率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15.55%、22.22%和24.44%;处理A1B2叶绿素含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01%、9.72%和17.06%;处理A1B2高粱产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66%、9.10%和10.19%;处理A1B2株高分别比A1B1、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和CK降低了2.01%、2.76%、4.83%、6.45%、10.3%、6.21%、11.7%、13.78%、21.38%。低密度条件下,抗折力高于高密度种植条件。以处理A1B2效果最佳。适宜浓度的乙烯利、矮壮素具有促进高粱多种生理代谢和提高光合性能的作用,最终使籽粒产量增加。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为乙烯利稀释200倍喷施和高粱种植密度为150000株/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