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原料基质栽培平菇的生物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及麦草为基质材料,采用单纯形格子试验设计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基质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优化平菇栽培配方。结果表明,4种原料对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棉籽壳和玉米芯互作与平菇生物学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具显著正效应。获得优化的栽培基质配方为棉籽壳53%、玉米芯34%、麸皮10%、石灰2%及石膏1%。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配方的增产效果显著,较目前普遍应用的纯棉籽壳配方平均增产25.14%。
关键词: 平菇 基质 木屑 棉籽壳 玉米芯 麦草 生物学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揭膜时期和施氮量对陇东旱塬春玉米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甘肃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生长指标同步提高的适宜揭膜时期和施氮量,本研究以甘肃陇东旱塬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揭膜时期(拔节期揭膜、抽雄期揭膜、全生育期覆膜)和3个施氮量(N 0、150、225 kg/hm~2),研究了揭膜时期、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春玉米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揭膜时期或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其互作不显著。抽雄期揭膜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优于拔节期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而拔节期揭膜与全生育期覆膜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同一揭膜时期,施氮(高氮或低氮)玉米产量极显著高于不施氮,且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低氮处理相比较,高氮处理玉米产量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同时,抽雄期揭膜结合高施氮量较低施氮量更有利于玉米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的改善。因此,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指标,在甘肃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条件下,抽雄期揭膜结合施氮量150~225 kg/hm~2为较适宜的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丰产冬小麦品种—陇鉴108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鉴108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针对甘肃省陇东旱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于2002年以长武134为母本、临远3158为父本配制组合,通过混合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5009)。1生物学特性该品种强冬性,中熟,生育期276d;幼苗直立,苗色深绿,分蘖力强,旗叶上冲,株型紧凑;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品种‘陇薯11号’再生体系的构建
《中国马铃薯 》 2016
摘要:采用L_(16)(4~5)正交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1号’为试验材料,分别选用4种植物激素(诱导愈伤的GA_3、6-BA、NAA、2,4-D和诱导分化的GA_3、NAA、IAA、KT)的4个水平对其茎段的离体再生进行了研究,筛选适合‘陇薯11号’的愈伤和芽分化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适合‘陇薯11号’的茎段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GA_3(7.5 mg/L)+6-BA(2.5 mg/L)+2,4-D(0.5 mg/L),诱导率达98.72%,生长状态最好;诱导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25 mg/L)+IAA(0.1 mg/L)+KT(3.0 mg/L),不定芽诱导率为95.83%,分化苗健壮。
关键词: 陇薯11号 外植体 愈伤诱导 芽分化 植物激素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新品种黑玉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黑玉是以S-2-10-G11为母本,以Z-10-G1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茄子一代杂种。中早熟,植株生长势强,果实长棒形,塑料大棚栽培果长35cm,果宽4.87cm,单果质量240g。果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绿白色,肉质细嫩,春季塑料大棚栽培每667m~2产量6000kg左右,田间对黄萎病的抗性与对照兰杂2号相当,适宜我国北方地区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尾寒羊同期发情技术优化及其血清生殖激素的变化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绵羊同期发情技术,本试验分析了不同外源激素对小尾寒羊的同期发情效果,并进行生殖激素测定。将80只健康、空怀的经产小尾寒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采用单因素设计,分别用CIDR+PMSG、PG+PMSG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并在处理期间每组随机抽取4只小尾寒羊空腹颈静脉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4)、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的浓度。结果表明:CIDR+PMSG组小尾寒羊同期发情率、受胎率分别为82.50%、75.00%,均显著高于PG+PMSG处理组(P<0.05);CIDR+PMSG组小尾寒羊颈静脉血液中E2浓度在撤栓24 h上升至峰值(8.64±0.13)pg/m L,显著高于撤栓时、撤栓48 h的浓度(P<0.05),P4浓度在撤栓7d显著高于撤栓24 h、撤栓48 h(P<0.05),LH、FSH浓度变化曲线与E2相似,都是在撤栓24 h显著升高;PG+PMSG组除LH在二次注射后的第2天、第3天显著升高(P<0.05),其余3种激素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与PG+PMSG相比,CIDR+PMSG可以显著提高小尾寒羊同期发情效率,并且发情高峰期在撤栓后的24 h前后,因此,人工输精选择在撤栓后12h~36h之间进行为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级别脱毒种薯对旱地马铃薯病毒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6
摘要:为了研究旱地马铃薯脱毒种薯退化原因,对不同脱毒级别的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播种后统计田间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脱毒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种薯侵染的病毒种类明显增加,‘陇薯3号’原原种仅被2种病毒(PLRV和PVX)侵染,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都被4种病毒(PLRV、PVX、PVS和PVM)侵染;‘陇薯6号’原原种未被病毒侵染,原种和一级种各被1种病毒(PLRV或PVX)侵染,二级种被2种病毒(PLRV和PVS)侵染,‘陇薯3号’抗病毒弱,较‘陇薯6号’易被病毒侵染。种薯播种出苗后,卷叶病和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着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着马铃薯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收获后马铃薯腐烂率显著增大,商品薯率有降低趋势。除原原种外,马铃薯的产量随种薯脱毒级别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陇薯3号’和‘陇薯6号’的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原种>一级种>二级种>原原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