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脂肪水平对美国红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7 d的养殖试验评估饲料脂肪水平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共配制蛋白质水平为47%,脂肪水平分别为7.19%、9.17%、10.94%、13.04%和14.20%的5种等氮饲料,每种饲料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30尾美国红鱼[初始体重(19.88±0.26)g]。结果显示:7.19%组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3.04%、14.20%组(P<0.05),但3个低水平组(7.19%、9.17%、10.9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与之相反,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7.19%、9.17%组显著低于13.04%、14.20%组(P<0.05);此外,13.04%、14.20%组的脏体比、肠脂比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全鱼、肝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以7.19%组最低;而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则以9.17%组最高。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组试验鱼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综上所述,美国红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脂肪的推荐水平为7.19%~9.17%。
关键词: 美国红鱼 饲料脂肪水平 生长 体组成 肝脏组织结构


中国家鸡多起源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家鸡起源和遗传分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家鸡品种资源种质特性,并开展其保存与发展工作。本文结合家鸡起源的考古学、古生态学及社会学依据,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家鸡多起源、功能性分化及可能存在的遗传背景进行了阐述。认为红色原鸡不同亚群间的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将有利于在家鸡群体中确定原始单倍型;同时,我国家鸡多起源研究时应注重对北方品种的分析,且分析方法上应注重以单倍型簇为单位的频率分析;我国山东和河南及周边地区可能是我国家鸡独立起源的区域及南方家鸡受到东南亚品种影响。


大豆异黄酮与芽孢杆菌对缓解黄羽肉仔鸡肠道氧化应激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大豆异黄酮、芽孢杆菌对在氧化豆油作用下黄羽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及肠道抗氧化水平的影响作用,选用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仔鸡4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氧化组是将对照组中的新鲜豆油替换成氧化豆油,大豆异黄酮组是在氧化豆油组的基础上添加20 mg/kg大豆异黄酮,芽孢杆菌组是在氧化豆油组基础上添加0.1%芽孢杆菌。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芽孢杆菌对黄羽肉仔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1%芽孢杆菌对免疫器官指数有一定提高作用,但是不显著(P>0.05)。添加0.1%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十二指肠GSH的含量,空肠GSH-Px的活性(P<0.05),同时还显著提高十二指肠ESR-α、claudin-1、occludin及回肠occludin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综合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及肠道酶活、基因定量的结果,认为在饲粮中添加0.1%芽孢杆菌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黄羽肉仔鸡肠道应激,保护仔鸡的肠道屏障完整。
关键词: 芽孢杆菌 大豆异黄酮 氧化豆油 claudin-1 occludin ESR-α


2014年广东肉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流感疫情对家禽养殖业重创的大背景下,对2014年广东肉鸡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肉鸡饲养量、出栏量和存栏量大幅度下降;肉鸡饲养规模总体缩减;肉鸡价格下跌幅度大,亏损严重;养殖成本增加,人工投入费用大幅上升;鸡苗价跌滞销,饲养规模缩减;在肉鸡产品进出口方面,广东供港澳肉鸡产品有所下降,白羽肉鸡进口数量大幅增加。分析了2013—2014年广东肉鸡产业产品需求情况、流通状况、价格变化,并对2015年价格进行预测,预计2015年下半年将迎来高利润高峰。此外,针对广东省大力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要求,进一步促进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广东水禽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广东全省水禽总饲养量略有降低,水禽养殖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鸭、鹅总饲养量分别占全省总饲养量的44.3%和48.3%。2013年由于"速生鸡"事件和人感染H7N9流感事件的发生,加上中央反对公费请吃和经济增速下降等原因,降低了禽产品消费,使家禽行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业绩较为低迷,2014年仍未走出低谷。为进一步推进广东水禽业的发展,应重视以下几方面:(1)转变水禽业养殖模式,采用新技术寻求新突破;(2)完善和优化水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链向一体化发展;(3)政府加强政策扶持,确保水禽业持续健康发展;(4)参加保险,实现水禽产业自救;(5)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建立水禽产业质量控制体系。


水稻恢复系华占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占是近年来我国新选育的恢复系,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中,其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利用来源于华南稻区的62个稻瘟病菌株对恢复系华占、明恢63和广恢998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华占对接种菌株的抗谱达到95.2%,对稻瘟病表现出广谱抗性。为进一步了解该恢复系所含的抗稻瘟病基因,以高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母本,以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丽江新团黑谷(LTH)/华占的F_2抗病遗传分析群体。利用对华南水稻品种具有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代表菌株GD00-193a对随机选择的1 000个来源于LTH/华占的F_2个体及其F_1个体进行抗病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_1个体表型全为抗病,1 000个F_2个体的抗/感比率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分离比,说明华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50对SSR引物,通过分离群体分析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将华占的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的Pi2/Pi9/Pi50区域。通过Pi2等位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华占含有Pi2抗病基因。本试验结果为华占在杂交稻上的应用及其配组组合的品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白鹤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和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鹤芋(Spathiphyllum cannifolium)试管苗叶柄为外植体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并高频率再生出植株。结果表明,最优的悬浮培养条件为:装有20 m L液体培养基的100 m L三角瓶中接种0.3 g胚性细胞团,悬浮培养基为MS+0.5 mg·L-1 TDZ+1.0 mg·L-1 2,4-D+30g·L-1蔗糖或麦芽糖,p H 5.8;继代间隔14 d;每个继代周期,胚性细胞团可增殖至接种量的5倍以上;植株再生最优的分化培养基为1/2MS+0.3 mg·L-1 6-BA+30 g·L-1蔗糖+8.0 g·L-1琼脂粉,p H 5.8,平均每个胚性细胞团可分化再生出25.1株小植株;胚性细胞的快速增殖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状态可保持24周。


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1株猪葡萄球菌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广东省增城某猪场产房仔猪暴发渗出性皮炎的致病菌,从病猪心脏、肺脏、病变皮肤分离并纯化细菌,经形态学观察,镜检,生化特性及gap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为猪葡萄球菌,命名为ZC-4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新生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恩诺沙星等均耐药。对分离株毒素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ExhA毒素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其编码区全长为822bp,编码27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丹麦分离株ExhA基因(AF515453)的同源性最高,为99.6%;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所携带的毒素基因与参考菌株猪葡萄球菌ExhA毒素基因聚类紧密,位于一个小的分支内。分离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接种25日龄健康断奶仔猪后24h,病猪耳根、四肢内侧、背部、腹部、臀部、尾根等部位出现蜕皮并露出有液体渗出的鲜红创面,继而皮肤形成一层厚厚的结痂,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本试验为猪葡萄球菌疫苗的研制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