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主粮化发展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15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确定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并大力推进主粮化战略,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需求的多样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开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新途径的战略性决策。马铃薯是甘肃省的第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文章系统回顾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引进试种到逐步做大做强产业,由单一的菜品发展到主要食物,从单一的分散种植到大面积集中优势产区的形成,从基本口粮向高端产品延伸,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主食化。针对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提出要做到甘肃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布局与主粮化进程相结合,需要进一步优化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开展专用型品种选育;全面提升种薯产业发展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发挥区域辐射集散功能;积极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市场营销工作;强化马铃薯主粮化产品的研发工作;强化基础研究工作等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种质资源对丝轴团散黑粉菌的抗性筛选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玉米产业不断壮大和发展,轮作倒茬日益困难,加之感丝黑穗病品种或制种亲本的大面积种植,致使玉米丝黑穗病呈加重趋势(李莉等,2012)。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而鉴定和评价育种亲本的抗病性则是选育抗病品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通过田间接种鉴定筛选出一批高抗自交系,如KH23(高卫东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角额壁蜂授粉对“长富2号”苹果坐果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林业科技通讯 》 2016
摘要:以甘肃中部地区14年生"长富2号"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了角额壁蜂(Osmia cornifrons)花期授粉对苹果坐果率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距蜂巢<45m半径的区域内,苹果坐果率、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及667m~2产量均显著高于距蜂巢>45m的2个处理及对照的相应指标。但是各处理及对照之间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品花青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确定出甘肃中部地区,密度为3m×4m的"长富2号"成龄苹果园,角额壁蜂最佳授粉有效范围主要在集中在半径45m的区域内。
关键词: 苹果 角额壁蜂 Osmia cornifrons 授粉 坐果率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
《灌溉排水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连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群体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采用盆栽试验,以裸地(CK)和轮作(R)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马铃薯连作年限条件下(马铃薯连作1 a(T1)、3 a(T3)和5 a(T5))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土传病原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与R处理相比,T1、T3、T5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下降,土壤真菌/微生物和放线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增加。与CK和R处理相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真菌显著下降。马铃薯连作后镰刀菌数量呈上升趋势,T3和T5处理茄病镰刀菌和尖胞镰刀菌数量显著高于硫色镰刀菌。连作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R处理与T5处理差异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动态上升趋势。连作马铃薯微生物量C、N量比轮作显著降低,T1、T3和T5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高于R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量碳氮显著促进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土壤真菌抑制微生物量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促进镰刀菌,而镰刀菌抑制细菌、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从而导致了病原菌数量增多,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省临夏州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作者于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低温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了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并于2010-2014年对临麦系列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临麦36号’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8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临麦32号’苗期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成株期对CYR29和CYR32表现中抗-中感;‘临麦33号’除对CYR29苗期表现免疫、成株期表现中抗-中感外,对其余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对自然诱发的条锈病,两品种也表现感病;‘临麦34号’和‘临麦36号’除对新菌系G22-9、G22-14表现感病外,对其余菌系表现抗病,但自2013年开始两品种在田间也表现感病;‘临麦35号’全生育期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均表现抗病。苗期选用24个国内外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基因推导分析,发现供试临麦系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的抗性谱均不一致,初步推测供试临麦系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基因。
葡萄新品种‘美红’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红’是以‘红地球’为母本,‘6-12’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中熟葡萄新品种。该品种平均单穗质量716 g,平均单粒质量9.1 g,果粒形状为长圆形,果皮紫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9%,总酸含量0.30%,果肉硬脆,品质上等。每果粒含种子2~3粒。在甘肃兰州地区露地8月下旬成熟,植株生长势较强,成花容易,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宜性,易于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三十) 榆中韭黄标准化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韭黄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特色蔬菜产品之一,采用棉毡或麦草覆盖进行韭黄标准化栽培,每年可收割1~2茬青韭和韭薹,韭黄供应期为9月下旬至翌年1月。每667 m2青韭和韭薹收入2 000~3 000元,韭黄收入2.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资源HMW-GS的遗传组成,为该地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方法】利用SDS-PAGE方法,对429份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的HMW-GS亚基等位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资源Glu-1位点有21种等位变异,冬、春小麦资源均以Null(74.7%和80.6%)、7+8(92.9%和88.7%)和2+12(52.8%和91.5%)为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有35种亚基组合形式,冬、春小麦资源均以null/7+8/2+12为优势组合(42.9%和67.2%),且在西藏地区4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中发现2个新亚基,分别为"7**+8"和"13+8"。【结论】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春小麦地方品种HMW-GS的等位变异和组合形式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2个以上基因位点具有优质亚基的地方小麦品种95份,其中6份地方品种在3个位点都具有优质亚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