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轮作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梳理总结不同作物轮作情况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形态转化、土壤微食物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一方面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磷形态转化之间相关关系入手,分析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变化、基因调控等作用下的土壤磷形态转化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在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不同作物轮作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食物网结构,从而影响土壤磷的形态转化,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促进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说明不同作物轮作是改善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农业管理措施,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不同作物轮作组合模式的探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品质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意义。
关键词: 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磷形态 土壤微食物网 磷有效性


非寄主植物精油对桔小实蝇的驱避效果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幼虫期隐蔽性的取食习性降低了化学防治的效果,而普遍存在的杀虫剂耐药性则加剧了这一问题.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驱避害虫是替代化学防治、有效控制虫害的策略之一.为了筛选更有效的植物源产卵驱避剂,本研究选取 23 种非寄主植物精油作为候选材料,进行 4 轮试验,首先采用行为趋向反应试验,筛选出8种驱避率较高且选择反应率和驱避反应率差异极显著(P<0.01)的非寄主植物精油:绿花白千层、山鸡椒、广藿香、当归、茶树、茴香、薄荷、艾草;然后通过产卵驱避活性试验,筛选出4 种驱避率高且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产卵量差异极显著(P<0.01)的植物精油:绿花白千层、广藿香、当归、茶树.浓度梯度试验表明,浓度为5 000 μg/mL时,绿花白千层、广藿香、当归驱避率最高,浓度为3 000 μg/mL时,茶树精油驱避率最高;在最佳浓度下对桔小实蝇产卵驱避持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浓度下4种精油处理过的果实,随着时间延长,桔小实蝇产卵孔和产卵量逐渐增加,驱避率逐渐降低,驱避产卵活性逐渐消失,前3 d降速较快,然后逐渐放缓.本研究通过行为趋向反应试验、产卵驱避活性试验、浓度梯度试验和驱避活性持效试验,从 23 种非寄主植物精油中,筛选到绿花白千层精油对桔小实蝇有较高的产卵驱避活性,通过剂型改良等措施有望开发成植物源驱避剂.


饥饿胁迫下龙眼果实脱落与果实不同组织能荷变化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龙眼果实发育过程中因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而频繁发生采前落果。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而能荷的变化涉及到呼吸及碳水化合物消耗,是衡量果实生理机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揭示龙眼果实非正常脱落与能荷的关系,本研究以储良龙眼发育后期(花后80 d)果实为材料,采用果穗环剥处理阻断碳水化合物供应人为制造饥饿胁迫,可导致5 d内果实完全脱落。在此过程中,本研究分析了果实脱落过程中各组织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各组织能荷值表现为种子>果皮>果肉,而伴随着饥饿胁迫加剧,果实脱落进程中,整个试验过程,ATP显著降低,AMP显著上升,各组织的能荷值呈现下降趋势,但种子能荷值降幅最小,种子是能荷最稳定的器官。这些结果表明,饥饿胁迫可导致果实能量水平降低,但是不同组织能量变化幅度不同,种子可维持相对稳定的能荷水平,暗示饥饿胁迫下,果实的资源优先供应种子,进而维持其能量状态。


绿农林?41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番茄枯萎病发生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番茄枯萎病发生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番茄枯萎病提供理论依据。以往年番茄枯萎病严重发生地块为试验地,分别设置4个处理,清水对照(CK)、绿农林?41复合微生物菌肥(LNL41)、菌肥营养基质(NS)和复合微生物(CM),测定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植株生长、土壤呼吸速率、枯萎病发病率;采用18S r DNA测序技术,探究施用LNL41条件下番茄枯萎病发生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中以LNL41处理效果最显著。LNL41和CM处理的番茄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较,LNL41、CM和NS处理的株高、茎围、叶面积、光合作用、叶绿素、产量和水溶性糖增幅分别达8.87%~34.71%、15.93%~67.62%、13.37%~52.88%、3.17%~12.55%、3.20%~20.49%、4.38%~19.53%、0.46%~8.79%;LNL41处理的采收期番茄根系土壤呼吸速率提高59.52%,不同生长期的发病率达2.33%~16.33%,防效达80.50%~90.83%;根际土壤真菌属水平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提高了26.97%~57.71%、24.89%~56.00%,CM处理的多样性指标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提高了25.75%~29.45%、39.04%~49.13%,而NS处理的多样性指标有所下降;LNL41处理的肉座菌科和木霉属分别为排名前5的优势科和属(丰度均为8.56%);4个处理中Trichoderma分别与Cladosporium、Uwebraunia、Aureobasidium和Fusarium丰度相似,与Aspergillus和Alternaria呈正相关。LNL41处理的Chao1指数与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和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LNL41处理的腐生营养型功能类群丰度增加了0.92~11.15个百分点,plant pathogen下降了2.55个百分点,endophyte下降了7.95个百分点,而施用NS和CM的处理只有2个功能类群丰度上升。LNL41能显著改善土壤养分比例,进而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激发真菌群落腐生营养型功能,促进番茄生长,减少枯萎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 番茄枯萎病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功能


种间靠接对中粒种咖啡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种间靠接方式对咖啡嫁接苗生长的影响,以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为接穗、大粒种查理5号为砧木,采用靠接法进行嫁接。设置2组靠接方式(先剪砧木顶端再靠接、先靠接成活后再剪砧木顶端),分别移入3种土质(黏土、壤土、沙土)和4种不同咖啡连作年限(0、5、10、20 a)土壤中,以中粒种自接苗作为CK,研究种间靠接对嫁接苗成活率、嫁接苗植株长势指标、叶绿素含量和嫁接苗在不同土质中生长、退化以及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穗相同阶段嫁接,保留砧木地上部分的靠接处理嫁接苗成活率显著高于未保留地上部分的靠接处理的成活率。采用相同的靠接方式,在接穗“蝴蝶叶期”嫁接,嫁接苗成活率比“士兵期”嫁接显著降低。不同嫁接方法能够显著影响咖啡嫁接苗成活率,且接穗苗龄较小有利于提高嫁接苗成活率。不保留砧木顶端的靠接处理相对增大了根系,增大根冠比,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大,植株生长较快。保留砧木顶端的靠接处理前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芽接成活后剪掉大粒种顶端,相对降低了地上部分生物量,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降低根系生物量。不同土质对嫁接苗根系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在黏土中,中粒种根系比大粒种根系发达,在沙土中,大粒种根系比中粒种根系发达。随着靠接苗的生长,嫁接成活后不及时剪除中粒种根系,大粒种根系会随着生长缓慢退化。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种间嫁接苗成活率均为100%,可以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显著提高成活率,恢复地上部分生长。靠接后2~3 d开始出现愈合的皮层薄壁细胞,4 d时可见砧木与接穗之间有愈伤组织形成,6~8 d时砧木与接穗间2/3的茎段已经愈合,8~10d中愈合明显。因此,以大粒种为砧木、中粒种为接穗,在接穗“士兵期”采用先剪掉大粒种顶端再靠接的方法可获得生长旺盛的种间嫁接苗,可有效缓解土壤连作障碍,提高咖啡长势。
关键词: 咖啡种间嫁接 靠接法 不同土质 连作障碍 解剖结构


椰肉加工副产物营养与理化特性比较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椰粕(coconut oil residue, COR)和椰麸(coconut milk residue, CMR)是椰肉2种主要加工副产物,分别在椰油和椰奶加工过程中产生,为探究2种椰肉加工副产物的加工适宜性,对其营养和理化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COR的脂肪含量(19.37 g/100 g)要低于CMR,而蛋白质(11.32 g/100 g)、总膳食纤维(63.92 g/100 g)、可溶性膳食纤维(4.42 g/100 g)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糖(25.67mg/g)、黄酮(4.21mg/g)、总酚(1.15 mg/g)等活性成分含量均高于CMR。COR与CMR的水解氨基酸种类相似,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含量分别为94.955、56.975 mg/g。理化特性方面,不同温度下COR均比CMR显示出更好的水合特性,但二者的流动性均较差。COR比CMR具有相对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完整的晶体结构和较高的基团活性。综上,与CMR相比,COR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更加丰富,水合特性和流动性也具有相对优势,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稳定的晶体结构,是理想的低脂低糖高纤食品加工原料,本研究结果可为椰肉加工副产物在食品工业中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不同pH值环境下β-乳球蛋白与咖啡中3种主要多酚之间的相互作用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多光谱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在不同pH值条件下,咖啡中的3种主要多酚(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与牛乳中β-乳球蛋白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pH值环境下,3种咖啡多酚均通过静态猝灭有效地猝灭β-乳球蛋白的荧光,在pH 7.4、温度298 K时,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对β-乳球蛋白的猝灭常数(Ksv)分别为6.53×104、3.16×104 L/mol及3.09× 104 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0、1.02和1.14,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34.55%、24.56%和21.35%;pH 3.0、温度298 K时,Ksv分别为7.18×104、5.24×104 L/mol及7.12×104 L/mol,结合位点数为1.28、1.18和1.25,能量转移效率分别提高至34.70%、30.42%和29.65%.在pH 7.4时,β-乳球蛋白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含量增加;pH 3.0时,β-折叠含量增加,无规卷曲含量降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3种多酚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β-乳球蛋白的疏水口袋.本研究初步揭示不同pH值条件下咖啡乳饮料中β-乳球蛋白和绿原酸、咖啡酸及阿魏酸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关键词: 多酚 β-乳球蛋白 非共价相互作用 多光谱技术 分子对接


海岸桐茎和果实的化学成分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 Linn.)茎和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岸桐茎中有35个化合物,包括三萜类12个、环烯醚萜类7个、酚酸及其苷类12个、强心苷类2个、黄酮类1个、苦木素类1个。海岸桐果实中有40个化合物,包括三萜类10个、环烯醚萜类8个、酚酸及其苷类8个、黄酮类8个、甾体类3个、脂肪酸类2个、二萜类1个。海岸桐茎和果实中共有成分18个,包括三萜类7个、环烯醚萜类6个、酚酸类及其苷类4个、黄酮类1个。综上所述,海岸桐茎中富含鞣质类酚酸成分,生态学意义较强;果实含有环烯醚萜类等活性物质,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海岸桐 茎 果实 化学成分 UPLC-Q-TOF-MS


断根胁迫下调控胡椒根系生长促进植株修复的生理机理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胡椒在不同程度断根处理和修复时间下根系自修复过程的生理机理,为胡椒及同类作物筛选适宜的机械耕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热引1号胡椒幼苗为研究对象,设不断根(对照,CK)、轻度断根、中度断根和重度断根4个处理,分别在断根后15、30和60 d测定分析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形态和活力指标、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生长量,并对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与CK相比,断根后30和60 d时,轻度断根和中度断根的植株鲜重增长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且断根后60 d的叶片光合速率显著提高,轻度断根60 d的株高增长量显著增加。断根促进根系形态指标生长量显著增加,其中,中度断根30 d的根系平均直径增长量及60 d的根系总长度增长量、表面积增长量和平均直径增长量均显著高于CK。断根后60 d,轻度断根和中度断根的根系活力显著高于CK,分别较CK升高92.0%和66.6%,相对于重度断根有显著修复优势。断根处理对根系内源激素含量有明显调控作用,断根后15、30和60 d,重度断根均促进赤霉素(GA)含量显著升高,断根后15和30 d重度断根也促进细胞分裂素(CTK)含量显著升高。断根后15 d,中度断根和重度断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断根后30和60 d,3个断根处理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断根通过影响根系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性状间接影响生物量性状,但不同修复时间下的影响指标和路径存在差异。【结论】胡椒断根后的生长修复是生长和生理指标相互作用的结果。前期根系内源激素促进根系生长,或通过正向调控抗氧化酶活性而间接促进根系生长启动修复;后期断根处理和内源激素负向调控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根系生长完成修复。轻度断根和中度断根对胡椒生长修复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重度断根时效性较低,60 d时才完成修复。


石斛兰新品种'粉娃娃'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斛兰‘粉娃娃’是以迷你红白红花个体为母本,以水芙蓉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植株直立,平均株高14.4 cm,平均花序22.7 cm,每个花序着花6~17朵,花朵中等偏小,平均长5.0 cm,宽5.4cm,花朵主颜色为强紫红色(N78A)。整株花期2~3个月。适合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份以及夜温不低于15℃的区域或设施大棚内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