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SSR检测导入普通小麦的野生二粒小麦遗传物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以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野生二粒小麦AS846为父本,与阿勃非整倍体植株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抗白粉病的N9134a,N9134b和N9134c3个品系。采用66个SSR引物对AS846、阿勃和3个N9134姊妹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6个引物对(69.7%)在AS846和阿勃之间有多态性,其中34个引物对在AS846中扩增出特异性产物,13个引物对在N91343个系中扩增出AS846的特异性产物。表明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遗传物质已经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根据微卫星标记在小麦染色体的位置及SSR分析结果推断,N9134的5B染色体上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遗传物质。


冀中南棉区土壤钠的形态与棉花吸收的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河北省中南部棉区36个地块土壤钠形态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冀中南棉田土壤0—20cm全钠含量为10.7~24.6g kg;交换性钠含量为48~10250mg kg,水溶性钠含量为21.5~10400.5mg kg。土壤全钠含量与交换性钠含量、水溶性钠含量之间及土壤交换性钠含量与水溶性钠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全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钠含量、水溶性钠含量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水浇地棉田土壤全钠含量与水溶性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从供试土壤全钠含量为14 1~17 6g kg,交换性钠含量为39 0~189 0mg kg,水溶性钠含量为19 5~114 0mg kg条件下的盆栽试验结果看出,棉花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土壤交换性钠含量、土壤水溶性钠含量之间以及棉花苗期钠吸收量与土壤交换性钠含量、水溶性钠含量之间均呈曲线相关关系。


HMC毒素对雄性不育玉米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HMC毒素处理 C型不育系玉米和同核保持系 ( N)玉米的线粒体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HMC毒素可使 C细胞质玉米线粒体内膜受到严重破坏 ,嵴消失 ,线粒体变为由外膜围成的空泡状 ;N细胞质大多数线粒体没有受到损伤 ,有的只受到轻微的破坏 ,但内膜仍可见。用氧电极测定线粒体的呼吸控制值 ( RCR)和氧化磷酸化效率 ( P/O) ,结果表明 :HMC毒素的加入可使 C细胞质玉米叶片的线粒体的 RCR下降等于或大于 2 0 % ,加毒素后再加 ADP,耗氧曲线不能进入状态 呼吸 ,线粒体的呼吸保持在 态 ,表明毒素处理后 ADP几乎没有被消耗 ,出现类似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现象 ,P/O由于 ADP没有被消耗而趋于零 ;N细胞质玉米叶片的线粒体的 RCR下降等于或小于 5 % ,P/O变化很小。可见 ,HMC毒素对 C型不育玉米线粒体的内膜结构和氧化磷酸化功能均表现专化毒害作用。
关键词: HMC毒素 线粒体 内膜 呼吸控制值(RCR) 磷氧比(P/O)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 matophilus HB310对3种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杀虫活性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nematophilusHB310是与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HB310共生的细菌。对X.nematophilusHB310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共生菌菌液对小菜蛾、菜粉蝶和云斑粉蝶等幼虫均有较高的胃毒杀虫活性,饲喂蘸有该菌液的甘蓝叶片72h后,小菜蛾2龄幼虫、云斑粉蝶1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96h菜粉蝶1龄幼虫、云斑粉蝶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也分别达到100%。云斑粉蝶1龄幼虫最敏感(LC50为6 4998×105cells/mL),其次为小菜蛾2龄幼虫(LC50为1 3614×106cells/mL)和菜粉蝶1龄幼虫(LC50为2 7418×106cells/mL)。深入研究发现胃毒杀虫活性物质在该菌对数生长初期就开始产生,对数生长中期已达到最大量。生测结果表明:胞内、胞外分泌物中都含有较强的胃毒杀虫活性物质,5 994×108cells/mL的原菌液、细胞及同样浓度的菌液上清和胞内上清120h对1龄菜粉蝶幼虫的胃毒杀虫活性均在90%以上,上清的胃毒活性最低,与原菌液、细胞及胞内上清的胃毒活性差异显著。X.nematophilusHB310的Ⅱ型菌菌液的胃毒杀虫活性较低,只有Ⅰ型菌的1/3左右。
关键词: Xenorhabdusnematophilus 杀虫活性 菜粉蝶 小菜蛾 云斑粉蝶


外源乙烯对草莓果实微粒体Ca~(2+)-ATPase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调节
《园艺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乳白期‘春星’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Chunxing’)果实为试材,研究了经钙调素(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FP)、氯丙嗪(CPZ)各100μmol·L-1和钙通道阻塞剂异博定(Verapamil)100μmol·L-1预处理后再用乙烯(50μL·L-1)处理的草莓果实中微粒体Ca2+-ATP酶活性、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对微粒体膜O2·-产生速率无显著影响,处理早期提高微粒体膜Ca2+-ATPase总活性,对MDA含量影响不大;后期加速微粒体膜Ca2+-ATPase总活性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MDA含量和线粒体膜Ca2+-ATPase活性。CPZ、TFP和Verapamil预处理降低了上述乙烯处理下Ca2+-ATPase活性和MDA含量,但对微粒体膜O2·-产生速率亦无显著影响,这说明细胞内Ca2+和CaM可能参与了乙烯诱导的膜Ca2+-ATP酶活性与膜脂过氧化水平的调节。
干旱胁迫下CaM与小麦胚芽鞘和幼根生长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聚乙二醇 (PEG) 6 0 0 0 (2 0 % )诱导的干旱胁迫下 ,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cv 4 185 )胚芽鞘及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胁迫初期 ,胚芽鞘及根系CaM水平迅速下降 ,之后随胁迫程度加重而逐渐积累。一定浓度 (≥ 5 0 μmol/L)的CaM拮抗剂三氟拉嗪 (TFP)和氯丙嗪 (CPZ)均抑制小麦胚芽鞘及根系的生长 ,提高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这些结果表明 ,小麦体内的CaM参与调节了干旱胁迫下小麦胚芽鞘及根系的生长 ,并且与POD有密切的关系 ,维持正常的CaM代谢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生长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