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Bt杀虫蛋白对不同品系棉铃虫和中红侧沟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室内敏感品系和田间品系为寄主 ,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Bt杀虫蛋白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mediator (Haliday)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寄主一直取食 ,或者在被寄生前 12小时开始取食含Bt杀虫蛋白浓度为 0 ,0 5 ,1 0 ,2 0 ,4 0 ,8 0 μg g的饲料时 ,与对照相比 ,中红侧沟茧蜂的卵_幼虫历期延长 ,茧重和成虫体重降低 ,成虫寿命缩短 ,但对茧期没有明显影响。Bt杀虫蛋白能有效抑制两个棉铃虫品系幼虫的生长 ,显著降低棉铃虫蛹重 ;当Bt蛋白浓度为 4 0 μg g时 ,显著降低棉铃虫化蛹率。用转双基因抗虫棉SGK32 1(表达Cry1A +CpTI蛋白 )饲喂两个棉铃虫品系初孵幼虫 ,室内品系的第 2、3、4和 5天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4 8 5 %、87 8%、96 6 %和 95 8% ,显著高于田间品系 (30 9%、5 9 6 %、80 9%及 86 1% )。本研究表明 ,不论是田间品系还是室内品系 ,棉铃虫取食含Bt杀虫蛋白的饲料后 ,对中红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都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 棉铃虫 中红侧沟茧蜂 Bt杀虫蛋白 转基因抗虫棉 生长发育


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主要性状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
《棉花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棉花黄河区试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为原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谐波及交叉谱分析的原理和技术,对各性状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周期性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铃重、衣分及霜前花率呈增加趋势,生育期及枯萎病指呈下降趋势。谐波及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各序列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即皮棉产量、铃重、衣分、生育期及霜前花率以14年为主周期,单株铃数以5.6年为主周期,枯、黄萎病指以28年为主周期;且单株铃数、衣分及霜前花率与皮棉产量在2~3年周期上密切相关,铃重及枯、黄萎病指与皮棉产量在7年周期上密切相关,生育期与皮棉产量在9.3年周期上密切相关。这些结果为育种者掌握育种动态、修正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水平及棉花品种主要性状的长期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Griffing设计2对10个抗倒特性不同的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试验,研究9个与倒伏有关的茎秆性状。结果表明,茎秆抗倒性可用3个主成分作为综合选择指标,利用第一主成分进行选择可改良茎秆穿刺强度和横折强度,但应考虑第三主成分的负效应;株高等可用第二主成分加以选择;利用这3个指标进行选择可能对增加茎粗效果不明显。遗传分析指出,株高和茎秆横折强度的基因加性效应更重要。茎粗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气生根数和茎秆穿刺强度的两种基因效应的作用相当,且非加性效应略高。利用不同自交系的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对有利用价值的自交系进行了分析评价。


几种杀虫植物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及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联合毒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杀虫植物的筛选测定发现,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大籽蒿(Artemisiasieversiana)3种植物的丙酮提取液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绣线菊蚜(Aphispomi)和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pseudobrassicae)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以不同溶液进行提取,马齿苋的水浸液和丙酮浸液活性较高,北乌头的丙酮浸液活性最高。与化学农药混用,3种植物提取液对吡虫啉和氧化乐果均表现明显增效,而与抗蚜威混用则无明显的增效作用。
关键词: 马齿苋 北乌头 大籽蒿 蚜虫 杀虫活性 化学杀虫剂 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