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小麦与多枝赖草耐盐纯合易位系的培育及GISH鉴定

华北农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后代纯系为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田间选拔、抗性鉴定、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以及小区产量对比试验,从中初步筛选鉴定出具有外源耐盐性状、且农艺性状好的材料,再经分子标记(GISH)鉴定纯合易位系。表明花药培养可有效克服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并可促进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丰富变异且可稳定遗传的后代,大大缩短了小麦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的年限。

关键词: 小麦 多枝赖草 属间杂种 花药培养 易位系GIS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多胞质雄性不育系6006的选育和恢复性研究

玉米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中S组的S、M、R、21A及C组的Rb、Es等多种细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6006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性稳定,符合目标要求,可投入杂交种子的生产应用。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细胞质 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制型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科学管理研究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转制型农业科技企业产生的背景 ,结合工作实践 ,探讨了转制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并进行了理论思考 ,提出了转制型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方略应当是加强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构建、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构建和以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构建

关键词: 科研院所 转制 农业企业 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黄萎病生防细菌NCD-2抑菌物质提取初步研究

棉花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幼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棉铃虫微孢子虫 Nosema sp.与杀虫剂混用的效果及其机理,采用感染饲喂和微量点滴法,研究了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幼虫对辛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 LC_(50)之比为4.855,对溴氰菊酯LC_(50)之比为7.953。随着微孢子虫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的增加,棉铃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感染微孢子虫5天,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的 LC_(50)之比为3.278,与感染3天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当剂量为10~7个孢子/mL 时,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半硫磷的 LC_(50)之比为4.090。经微孢子虫处理后,棉铃虫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均增高。

关键词: 微孢子虫 棉铃虫 敏感性 杀虫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棉铃疫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中国棉花 200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谷新品种冀谷17的推广及优质小米产业化实践

中国种业 200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效应及其规律研究

生态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饲虫试验 ,应用昆虫的总死亡率、各龄期死亡率、各龄历期及发育速率、昆虫体重增长速率等指标 ,测定了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杨不同株系对昆虫的致死效应有显著差异 ;不同昆虫种类和同一昆虫幼虫的不同龄级对转基因杨株系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4种测试昆虫的敏感性强弱依次为 :杨小舟蛾 >美国白蛾 >杨扇舟蛾 >舞毒蛾 ,随着昆虫幼虫龄级的增加 ,昆虫对转基因杨株系的敏感性逐渐降低 ;高抗虫株系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强致死作用 ,中等抗虫株系表现为对各龄幼虫稍低的但是持续的致死效应 ;各转基因杨株系对测试昆虫的生长和发育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导致昆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发育速率和体重增长速率降低。

关键词: 双价抗虫基因 741杨 抗虫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育种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育种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打破大豆蛋白质与产量的负相关性,育成我国蛋白质产量最高、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冀豆12号。研究分析了冀豆12号育种过程中的选择方法与性状相关。结果表明:形态性状及生理性状的间接选择对蛋白质和产量的提高是有效的,单株分枝多、单荚粒数少、粒大、主茎荚数与分枝荚数比值较低、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比值小的后代蛋白质含量较高;生态鉴定与分子标记鉴定适于抗性与适应性选育。

关键词: 蛋白质 产量性状 形态性状 直接选择 间接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秸秆全量还田后的一系列问题,从配套的土壤耕作施肥技术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研究重点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结合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的氮磷钾养分配比的效果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两季作物全年适宜施肥量:N420~480kg hm2、P2O5135~150kg hm2。在秸秆还田加深松的地块应控制磷肥的施用量,钾肥在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增产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耕作 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