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李矮缩病毒RT-PCR方法建立及检测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病和健康指示植物GF305的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的合成和PCR扩增,结果从感病材料中扩增出与预期的172bp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而健康的材料无此扩增产物。对此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佐证了RT-PCR检测结果。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该检测体系,都可得到很好的重演性,从而建立了李矮缩病毒快速、灵敏、准确的RT-PCR检测技术,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关键词: 李矮缩病毒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克隆与测序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
《昆虫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mediator(Haliday)是夜蛾科害虫低龄幼虫的重要寄生蜂。田间实验表明,在冀中地区秋季田间条件下,当日平均气温为21.5℃、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h33min时,少数个体进入滞育;当气温降至17.9℃以下、日光照时间缩短到11h45min以下时,全部个体进入滞育。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17~26℃、光照时间10~14h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率明显提高。高温能抵消短光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在26℃下,短光照不能诱导滞育。因此,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该种天敌昆虫滞育的主要因子。中红侧沟茧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期为低龄幼虫期,以预蛹(茧)进入滞育。低龄幼虫感受滞育信号以后,需要在滞育环境中发育到老熟幼虫才能全部进入滞育。将室内诱导的滞育茧在4℃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240天,成蜂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没有冷藏的非滞育茧差异不显著;冷藏300天,滞育茧仍有81.4%可以正常羽化。本项研究结果为中红侧沟茧蜂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中红侧沟茧蜂 滞育诱导 光周期 温度 滞育茧 冷藏


三倍体葡萄品种花粉形态及其坐果率的研究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个三倍体葡萄姊妹系品种无核早红和红标无核及其亲本巨峰(四倍体)和郑州早红(二倍体)的单花平均雄蕊数、花粉大小和形态、花粉萌发率及三倍体品种不同授粉处理的坐果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大小、花粉整齐度因葡萄品种的倍性不同而呈显著相关性,从花粉形态也可以看出因倍性不同而有差异,不同授粉处理对三倍体品种的坐果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都显著高于自花坐果率。


小麦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小麦纹枯病病田土壤中分离到722株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出拮抗细菌397株,拮抗菌率为55.0%。细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竞争作用为主,表现为菌株生长快,抑菌率高但抑菌带较窄,如菌株 BNT-25抑菌效果可达100.0%,抑菌带仅为2 mm;其二为抗生物质的产生,表现为菌株生长慢,菌落小,抑菌率高且抑菌带宽,如JJ-5菌株抑菌效果可达94.3%,抑菌带为12 mm。选用18株抑菌作用良好的拮抗细菌在室内测定其防治小麦苗期纹枯病的效果。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有9株拮抗细菌的防治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有15株拮抗细菌的防治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极显著水平中菌株NZT-47、MTT-8和DHT-1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45%、64.03%和58.89%,对小麦纹枯病表现了较高的防治效果;菌株HNT-7-16、BDT-94和BNT-28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3.47%、40.97%和40.97%,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NZT-47的防治效果最好。


马铃薯Y病毒河北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和株系鉴定
《园艺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河北张家口感病马铃薯的一个马铃薯Y病毒分离物(PXYHBEI)的外壳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提取的RNA为模板,应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pGEMT,上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cDNA片段由80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67个氨基酸。与基因库中PVY代表株系相比,它们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6%~98.8%和93.3%~98.5%,与PVYN和PVYO株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6%和97.8%,确定PVYHBEI归属于普通株系(PVYO株系),同时建立了快速、灵敏、简便的PVYRTPCR检测方法。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外壳蛋白基因(CP) 序列 株系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