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灰飞虱冬季室内人工饲养中饲料植物病虫害防治初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季室内人工饲养灰飞虱时,良好的饲料植物是保障灰飞虱正常生长、繁殖的重要前提。针对冬季室内饲养中饲料植物常发生白粉病,偶尔混有蚜虫的问题,进行了饲料植物选择与病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健壮无病、具有一定茎秆的小麦和稗草苗适于成虫取食、产卵和卵的孵化;幼嫩小麦苗和稗草不仅是灰飞虱若虫喜食的饲料,还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喷施20%三唑酮乳油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对饲养过程中混杂的小麦蚜虫,应在移虫箱内利用灰飞虱的趋光特性及时进行人工精心挑选去除。


拟南芥AtJ2和AtJ3基因表达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CR的方法获得AtJ2和AtJ3基因的3'非编 码区的核甘酸片段作为探针,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 AtJ2和AtJ3基因在植物的根、茎、叶、花蕾、花和长 角果中都有表达,并在植物整个生长周期中都有表达, 但随着植株的衰老表达量有所下降。不同环境胁迫的 实验结果表明:热激使AtJ2和AtJ3基因的表达迅速升 高;冷胁迫也能诱导这两个基因表达的明显增加,但 需要的时间比热激要长得多,达9 h;水分胁迫能引起 AtJ2和AtJ3基因表达量的微弱增加;可盐胁迫对AtJ2 和AtJ3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说明AtJ2和AtJ3基因可 能参与对除盐胁迫以外多种环境刺激的响应。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杀虫蛋白的纯化及活性鉴定
《昆虫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nematophilaHB310是从河北省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昆虫病原线虫体内分离纯化获得的共生菌,该菌的发酵液对多种昆虫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利用85%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分别获得胞内蛋白提取物和上清液中胞外蛋白提取物,生测结果表明这两种蛋白提取物中都含有胃毒素和血腔毒素。通过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对蛋白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了3种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毒素Ⅰ、毒素Ⅱ和毒素Ⅲ),胞内的毒素蛋白与分泌到胞外上清液中的毒素蛋白是同种蛋白。毒素Ⅰ和毒素Ⅱ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明显的胃毒活性,但没有血腔毒性;毒素Ⅲ对大蜡螟幼虫有很强的血腔毒性,LD50为0.18μg头。SDS_PAGE图谱显示毒素Ⅰ和毒素Ⅱ是由多个多肽组成的复合蛋白,而毒素Ⅲ只分离出一条多肽。毒素Ⅱ在50℃处理10min,其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变化;70℃处理10min对毒素Ⅲ杀虫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PCR-ELISA在转基因植物检测中的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全球争论与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进出口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管理,因此发展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PCR-ELISA是一种检测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有效方法,现对PCR-ELISA方法的原理、优点及其在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玉米花丝和穗轴中可溶性糖、淀粉变化规律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一般大田环境中,控制玉米果穗的授粉情况,研究果穗在套袋和自然授粉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在花丝和穗轴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花丝和穗轴中的可溶性糖、淀粉浓度均呈单峰变化,可溶性糖以及花丝中淀粉浓度峰值出现在吐丝后第5天,而穗轴中的淀粉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提前2天。花丝不同部位间可溶性糖浓度由基部向顶部依次下降。而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上升,但后期花丝中的物质含量相对稳定。从总体来说,无论套袋还是自然授粉的果穗,各物质变化趋势一致,但后期授粉果穗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高于套袋果穗。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7~2003年从河北省10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288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RAPD及RFLP标记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来自前苏联簇毛麦及其抗病衍生系的抗白粉病基因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用 120 个随机引物对 6D/6V 代换系 Pm930640 进行 RAPD 分析,检测到 5 个引物 OPAN03、OPAI01、OPAL03、OPAD07 和 OPAG15,分别在大约 1 700、700、750、480 和 580 bp 处有区别于小麦亲本的多态性条带。对 Chancellor×Pm930640 F2群体进行 OPAN03、OPAI01 和 OPAL03 等 3 个 RAPD 标记与抗白粉病基因的连锁分析,表明这些标记同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是连锁的。对大部分分别含有 Pm1-Pm20 的已知抗病基因、含有簇毛麦抗病基因及其相关亲本的 29 个小麦品系进行RAPD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标记不仅可以鉴定簇毛麦的抗病基因,而且可以判断其遗传背景。OPAL03750仅出现在含有前苏联簇毛麦 6VS 染色体的抗病材料中,可作为区别于 Pm21 的分子标记。RFLP 标记的结果也表明两个不同簇毛麦的 6VS 染色体有明显的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