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再论我省西部沙化土地在生态建设中的优势潜力和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白城、松原两市,总面积93万hm2,占两市总面积的19.6%。虽经10年绿化吉林大地整治工程,风沙、盐碱、干旱灾害有所降低和减弱,生态环境有了一定变化。但沙化土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化土地的优势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其经济效益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我们认为,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完成县域经济突破的战略目标,必须重新认识沙化土地在生态建设中的优势潜力与之采取的对策,把沙化土地这块后备资源″解放″出来,还其“黄金带”的本来面貌。


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CSCD
摘要: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 (自 1980年 )不同培肥试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 4个处理 ,对土壤脲酶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 ,生长季黑土脲酶活性明显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 ,其生长季脲酶保护容量在 16 0mg·kg-1·h-1以上 ,季节性变化平稳 ,保持土壤脲酶免遭变性、免遭分解作用显著 .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与土壤生物、理化特性 ,植物N、P、K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土壤含水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蓖麻枯萎病主要发生规律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主要对蓖麻枯萎病的初侵染源和影响蓖麻枯萎病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土壤、病残体、种子和有机肥是蓖麻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轮作、不同生育期、湿度、品种和前茬作物等是影响蓖麻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因子。


碱性矿化水灌溉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土壤与环境 》 2002 CSCD
摘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灌溉试验可知,应用2.5 g稬-1以下的低矿化水灌溉是安全的,超过此值土壤积盐和碱化明显。灌溉后,土壤中溶质运移受多因素影响。在阳离子分布中,水平方向Na+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大而增多,Ca2+、Mg2+变化不大;土壤剖面上,从表层至60 cm土层,先以Ca2+、Mg2+为主,过渡到Na+、Ca2+、Mg2+共同占优,再发展为以Na+占优。阴离子的分布中,水平方向,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大HCO3-增多;土壤剖面上,从表向里,先以Cl-或SO42-为主,过渡到C1-、SO42-、HCO3-均分局面,再发展以HCO3-占优。灌溉后土壤pH值在0~20 cm变化不明显,大于20 cm土层有一定增加。土壤中的SAR和ESP均以大于1.5 g稬-1的碱性低矿化水灌溉后增加明显,碱化层由下向上抬升,小麦田碱化速度快于玉米田。
关键词: 溶质 阳离子 阴离子 ESP 碱性水 矿化水 灌溉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及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研究利用Asominori/IR2 4 的 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 2 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作图方法 ,对稻米的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特性进行了QTL分析 ,并研究了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品质性状的关系。检测出 1个控制脂肪含量的QTL(Fat)和 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Prl、Pr2和Pr3)。研究表明 ,粗脂肪含量与稻米食味、米饭外观等性状呈显著相关 ,稻米蛋白质含量对稻米食味品质有明显的负向效应。提高脂肪含量 ,适度控制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
关键词: 稻米 重组自交系 营养品质 食味品质 数量性状位点


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稻米粒形的QTL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研究利用Asominori/IR2 4 的 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 2 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做图方法 ,对控制主要稻米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 9个控制稻米粒形的QTL ,其中包括 3个控制稻米粒长的QTL(R11、R12和R13) ,2个控制稻米粒宽的QTL(Rwl和Rw2 ) ,4个控制长宽比的QTL(Lw1、Lw2、Lw3和Lw4 )。研究认为 ,粒长是受多基因控制 ,粒宽受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粒长和粒宽是遗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性状


导入外源DNA大豆后代的抗虫性鉴定与筛选
《大豆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食心虫 (Leguwinivoraglycinivorella )和大豆蚜虫 (Aphidglycines)是东北大豆生产的主要虫害。为拓宽资源的利用 ,创造抗虫大豆种质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品种吉 2 0、吉 2 5、吉 2 7、吉 30等导入皂角 (Gleditisiajaponica )、鹰嘴豆 (Cicerarietinum )和农家早期品种DNA ,对从后代中选出的变异系进行了多年抗虫性鉴定和筛选 ,得到了抗虫品系 4个。本文报告了抗虫鉴定筛选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