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宜大豆灰斑病菌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筛选试验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将大豆灰斑病菌 (CercosporasojinaHara)在豆秸、豆荚、豆粒、豆粉、半综合、PDA、V8蔬菜汁 7种培养基上培养 ,测定了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豆粒、半综合、PDA、V8蔬菜汁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度比其他 3种快 ,每天平均生长 4 5 6 0~5 0 96mm2 ,但产孢量有很大差异。PDA和豆粒培养基产孢很少 ,平均每视野 2 4~ 4 2个 ,而半综合与V8蔬菜汁培养基的产孢量较大 ,为 2 8 4~ 30 2个。进一步对产孢量大的 2种培养基从原料成本和操作程序上比较 ,V8蔬菜汁比半综合培养基成本低 ,而且操作也很简便


谷子生产潜力的基础研究 Ⅱ.外界环境对不同类型谷子品种千粒重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对不同类型谷子品种千粒重的研究表明 ,新品种千粒重大于老品种。新老品种子粒增重规律一致。谷穗不同部位的千粒重以上部粒大 ,中部次之 ,下部最小。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 ,矮秆直穗品种 14 2在每公顷 80万株时粒最大 ,高秆弯穗品种公谷 6 5在每公项 6 0万株时粒最大。高肥时两品种千粒重均高于低肥区。上三叶对谷子千粒重影响较大 ,单叶对千粒重作用较大的是倒 3叶和倒 5叶。提高千粒重不但提高谷子产量 ,还可提高谷子的经济价值


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以我国东部粘虫 (MythimnaseparataWalker)年发生第二代成虫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 ,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 ,应用回归相关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 ,用Basic语言计算机程序计算并进行分析与拟合 ,提出了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


玉米秸秆还田方法试验研究初报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经过1999~2001年大区对比试验,在玉米宽窄行新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对秸秆不同还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秸秆不同还田方法对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果、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应新耕作技术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法。


5%吡虫啉乳油防治蔬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吉林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5 %吡虫啉乳油对蔬菜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 7d ,5 %吡虫啉乳油 12 0 0倍液防治效果达 87 6 % ,90 0倍液为 87 9% ,6 0 0倍液为 90 1%。可有效控制蚜虫对蔬菜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