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灌浆后期去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单1002为材料,设置灌浆中后期(灌浆36 d)不同穗部及穗下不同数量的去叶处理,研究去叶后对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冠层结构、产量以及子粒含水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穗部叶及穗部以下叶保留3~4片叶,产量不降低;去叶较多情况下表现为减产;不保留穗位叶较对照减产了12.36%,子粒千粒重下降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去叶后直接导致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无截取散射略微增加;保留3~4片叶处理,叶片光合性能表现出一定补偿效应,净光合速率高于对照处理,羧化效率略有升高;去叶处理降低灌浆后期子粒含水率,不保留穗位叶片处理较对照处理相比,在灌浆44、52、60 d,子粒含水率分别下降了8.14、8.75、17.84个百分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对辣椒CaWRKY41基因温度胁迫下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界中存在的一类较大的基因家族,参与植物在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多种应答。为了研究在低温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对辣椒CaWRKY41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豫椒101为实验材料,在对辣椒CaWRKY41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利用生物软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分析和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同源扩增获得的序列含有一个990 bp完整ORF框;对其编码蛋白分析发现,只含有一个WRKY结构域,属于WRKY41家族。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中,分子进化树表明与茄属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92%。荧光定量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高温胁迫都能诱导CaWRKY41基因表达,表明CaWRKY41基因在应对低温和高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硅 辣椒 CaWRKY41基因 温度胁迫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苯尼考琥珀酸钠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中兽医医药杂志 》 2017
摘要:为获得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氟苯尼考的小鼠多抗血清,建立氟苯尼考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选用氟苯尼考琥珀酸钠为靶标,用活化酯法将其分别与牛血清蛋白(albumin from bovine serum,BSA)和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进行偶联,制备F-S-Na-BSA人工免疫原和F-S-Na-OVA包被原,并用紫外扫描(UV)和SDS-PAGE法鉴定。用50μg/只剂量免疫8周龄的BALB/c小白鼠,制备小鼠多抗血清(pAb),用间接ELISA测定多抗血清(pAb)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220~350 nm内,F-S-Na-BSA和F-S-Na及BSA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位移;在SDS-PAGE凝胶电泳中,F-S-Na-BSA的迁移量比BSA略小,与预期的结果相符合。免疫的63只小鼠效价均达到1∶6 400以上;效价最高的1号小鼠IC_(50)≈10μg/m L。结论:F-S-Na-BSA偶联成功,注射小鼠获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但该多抗血清特异性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虫脲在棉叶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分析及棉子中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7
摘要: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地棉叶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分析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除虫脲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之间,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 mg/kg。棉叶中除虫脲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5.0~8.6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在3.8~14 d之间。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除虫脲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19 mg/kg。结论除虫脲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873229mg/kg·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9.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IRS1基因3’UTR的克隆、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奶牛乳腺组织为材料,采用3’RACE技术克隆到奶牛IRS1基因3’UTR的全长,进一步对测得的序列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Target Scan 7.0和Pic Tar软件预测可能结合的microRNA,并对多个软件预测结合的microRNA,进行最小结合自由能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1 327 bp的牛IRS1 3’UTR全长,与NCBI上的预测序列一致率达到99%;miR-128、miR-96、miR-27a为2个软件共同预测到的结合microRNA;3个结合位点的最小自由能分别为-89.58、-87.91、-100.88 k J·mol-1,表明牛IRS1基因表达可能受到这3个microRNA的调控。
关键词: 牛 胰岛素受体基质1 3’非翻译区 3’RACE 最小自由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玉米C_4光合途径pepc、ppdk、nadp-me基因拟南芥光合特性对强光胁迫的反应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玉米C_4型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pdk(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nadp-me(NADP-苹果酸酶基因)基因对拟南芥光合特性的影响效应,以PC(转Zm pepc基因)、PK(转Zm ppdk基因)、ME(转Zm nadp-me基因)、PCK(转Zm pepc+ppdk基因)、PKM(转Zm ppdk+nadp-me基因)5种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WT为材料,鉴定了5种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外源基因表达量,测定了250μmol·m~(-2)·s~(-1)、800μmol·m~(-2)·s~(-1)、1 400μmol·m~(-2)·s~(-1)3种光照强度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相应的光合酶活性、光合速率。结果表明,5种转基因拟南芥在转录、翻译水平上均高表达了导入的外源基因。250μmol·m~(-2)·s~(-1)光强下,转基因拟南芥材料PC、PK、ME、PCK、PKM的PEPC酶活性较WT分别提高14.4%、9.1%、4.4%、21.6%、3.5%;PPDK酶活性较WT分别提高5.2%、33.2%、14.8%、24.9%、8.1%;NADP-ME酶活性较WT分别提高12.8%、42.0%、126.4%、31.9%、64.6%;净光合速率较WT分别提高26.6%、26.4%、5.4%、43.1%、14.1%,其中PC、PCK的C_4光合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表现最为突出。随着光强胁迫的增加,转基因拟南芥上述测定指标较WT高出的幅度增加,较250μmol·m~(-2)·s~(-1)光强下降低的幅度小于WT,说明转基因拟南芥耐强光胁迫能力更强。转基因拟南芥酶活特性、光合速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单基因材料PC>PK>ME,双基因材料PCK>PKM,且PCK为本研究所有基因型中最优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法测定了12个荠菜种群的抗性水平,并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和ALS基因突变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商丘市民权县花园村(MQ)、周口市西华县小于楼村(XH)、平顶山市叶县穆寨村(YX)、许昌市长葛市董庄村(CG)采集的荠菜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GR_(50)分别为129.14、110.67、62.91和85.29 g/hm~2,抗性倍数分别为215.23、184.45、104.85和142.15倍;ALS离体活性测定所得I_(50)分别为5.85、4.87、1.38和3.83μmol/L,抗性倍数分别为83.57、69.57、19.71和54.71倍;其余8个种群的GR_(50)在0.60~2.86 g/hm~2之间,抗性倍数在1.00~4.77之间;I_(50)在0.07~0.37μmol/L之间,抗性倍数在1.00~5.29之间。荠菜种群MQ、XH的ALS基因Domain A区域第197位脯氨酸(CCT)均突变为丝氨酸(TCT),荠菜种群CG的第197位脯氨酸(CCT)突变为亮氨酸(CTT),表明靶标ALS基因突变是荠菜对苯磺隆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荠菜种群YX的ALS基因保守区内暂未发现突变位点,其抗药性可能由其它原因造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FLUOstar平台的小麦dsDNA荧光定量与基因型分析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链DNA(dsDNA)定量分析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基因型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λ噬菌体dsDNA为标准样品,建立了荧光定量标准曲线,探讨荧光核酸定量通量性及其与紫外法定量的差异,并分析荧光染料在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荧光染料能够对dsDNA进行高效微量定量分析(<1.1ngmL-1),但因鉴定核酸的浓度较低,对小麦籽粒和叶片全基因组DNA定量时稀释倍数较大,易增大浓度误差。降低反应体系量导致标准曲线决定系数降低,影响测量准确性。精确定量dsDNA浓度时,总反应体系应大于200mL;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分型时,总反应体系应不低于40mL。相同DNA模板浓度下,FLUOstar平台可以对抗秆锈病基因显性标记csSr32#1(Sr32)和IB-267(Sr50)的PCR产物进行基因型分型,判断准确率为100%。对特异性强且等位基因片段差异大(≥100bp)的共显性标记,如抗叶锈病基因标记We173(Yr26)等,用荧光染料同样可以进行基因分型。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相比,荧光染料鉴定等位基因价格略高,但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分子育种中世代材料快速筛选。
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毒病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基因工程技术可人为将抗性基因或部分片段定向导入植物获得转基因抗病毒植株,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在玉米抗病毒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在总结我国主要玉米病毒病及其病原种类的基础上,论述采用不同策略培育抗病毒玉米植株的研究进展,其中,利用植物病毒基因序列的策略有病毒编码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性、RNA干扰(RNAi)介导的抗病性、人工小RNA(amiRNA)介导的抗病性3种,还可利用非植物病毒基因,包括寄主的抗性基因及来自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抗病毒基因如核糖体失活蛋白、核酸酶、2-5A体系的基因等;最后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及抗病毒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问题,为科研工作者优化玉米抗病毒育种工程、培育生产上可推广的抗病毒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病毒病 甘蔗花叶病毒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基因工程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