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个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遗传规律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培育高产品种、改良叶片性状以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通过经典遗传学的方法,对两种通过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育成的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ll1和ll2的遗传规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遗传研究结果表明,ll2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ll1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前期研究结果)。将ll1与ll2杂交、自交和回交,发现ll2与ll1相比表现为显性。这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突变基因紧密连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单株叶面积都显著小于野生型,原因是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叶片长度显著小于野生型。但是,到成熟期,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间的主要农艺性状(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裂刻叶缘性状对油菜产量的形成没有不利影响。本研究将为构建油菜理想株型、选育强优势油菜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酸钠寡糖提高水稻幼苗对镉胁迫的抗性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寡糖对水稻镉(Cd)毒害的缓解效果,并从Cd的吸收分布、非蛋白巯基(NPT)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寡糖预处理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稻Cd毒害,其中20 mg/L处理的效果较明显,表现为促进了幼苗生长,提高了光合色素含量。进一步分析显示,海藻酸钠寡糖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及转移效率均显著降低,Cd在根部细胞壁中的含量及所占比例则显著增加,叶片和根中NPT含量也分别提高了23.5%和14.9%,植物螯合肽(PCs)含量分别增加28.0%和15.0%,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27.1%。这些结果初步说明细胞壁固持、巯基分子螯合和抗氧化系统均参与了海藻酸钠寡糖对水稻Cd毒害的缓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 呋虫胺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桔梗田播后芽前除草剂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桔梗田使用的安全高效除草剂。[方法]通过盆栽安全性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乙草胺、33%二甲戊灵、24%乙氧氟草醚、42%异丙草胺·莠去津、50%噻吩磺隆·乙草胺在桔梗田使用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结果]1 500 mL/hm250%乙草胺田间使用对桔梗苗无药害,对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阔叶杂草防效一般;1 500 mL/hm233%二甲戊灵田间使用对桔梗出苗安全,对阔叶杂草防效高于90%,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超过80%;450 mL/hm224%乙氧氟草醚对桔梗出苗基本安全,对阔叶杂草的防效超过了95%,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在85%左右;42%异丙草胺·莠去津和50%噻吩磺隆·乙草胺虽然对田间杂草有很好的防效,但严重影响桔梗的出苗并有较重的药害。[结论]33%二甲戊灵、24%乙氧氟草醚和50%乙草胺可作为桔梗田播后芽前杂草封闭用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106个审定花生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花生育成品种的系谱和亲缘系数分析了河南省1982-2016年间培育和审定的106个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河南省主要育成花生品种绝大多数含有骨干亲本伏花生的血缘,约92%的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COP)变异范围为0~0.773,平均COP值为0.149。COP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3个品种(开农53、泛花3号、驻花2号)因与其他品种无亲缘关系而各自独成一类外,其余103个品种均有亲缘关系。13个品种与其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剩余90个品种可被分为10类,每类均由特定品种及其衍生系组成。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的遗传背景较窄,遗传多样性较差,利用新的种质资源,创新亲本组配方式,提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是今后花生育种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氮配施生物菌剂对土壤肥力及烟叶产质量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探讨生物菌剂在烤烟上的施用效果,研究了减氮配施生物菌剂对土壤肥力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并配施生物菌剂处理能明显提高烟株各生育时期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烟叶产量提高172~586 kg/hm~2,产值提高8927~21357元/hm~2。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并配施生物菌剂处理降低了中、上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除处理T5(众邦)外,中部叶和上部叶烟碱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烟叶钾含量提高幅度为分别为0.12~0.53、0.03~0.41和0.14~0.65个百分点。不同生物菌剂间相比,以处理T4(人元)和处理T2(时科)在经济性状和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上表现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土区施肥对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探讨潮土区花生高效施肥技术,开展了施肥对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对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豫花9326、豫花9719和豫花9620的产量分别为6 607.8,6 750.0和6 596.9 kg·hm~(-2),较不施肥条件分别增产8.2%,18.9%,11.0%;施肥能增加不同基因型品种花生仁中棕榈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山嵛酸的含量,降低花生仁中硬脂酸、油酸、花生酸、木焦油酸的含量和油酸/亚油酸的比值;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花生仁中粗脂肪含量及产量差异显著,以豫花9326花生仁中粗脂肪产量最高(2 293.9 kg·hm~(-2)),而豫花9719花生仁中粗脂肪含量最高(50.5%)。在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80,120,150 kg·hm~(-2)条件下,豫花9719的荚果产量、粗脂肪含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 750.0 kg·hm~(-2)、50.9%和2 408.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乐果及其代谢物氧乐果在不同生育期豇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成熟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_(18)分散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乐果和氧乐果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乐果和氧乐果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1%~17%。距苗期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乐果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各处理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最高为0.043 mg/kg;但其代谢物氧乐果残留量在施药后14 d,仅540 g/hm~2的处理低于其MRL值0.02 mg/kg,施药后18 d仍有检出,最高为0.013 mg/kg。于结荚期2次和3次施药条件下,豇豆中乐果的残留量分别于施药后3 d和5 d即低于其MRL值(0.5 mg/kg);而其代谢产生的氧乐果在施药后10 d仅540 g/hm~2处理在豇豆中的残留量低于其MRL值。表明乐果使用后的残留超标风险主要源于其代谢物氧乐果。因此,建议豇豆结荚期不宜施用乐果,对其在苗期施用也应严格限制。
关键词: 乐果 代谢物 氧乐果 豇豆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