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尼特羊拷贝数变异的基因组分布特征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利用Illumina OvineSNP50 Bead Chip芯片对71只苏尼特羊进行了分型,共检测到134个拷贝数变异区域(copy number variation regions,CNVR),大小范围为29.48kb~1.30Mb之间,总长度达到25.95Mb。基因注释及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与嗅觉感官知觉、化学刺激的感官知觉、感官知觉、识别等环境应答有关。选取5个CNVR进行qPCR验证,其中3个CNVR得到验证。通过对苏尼特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绵羊基因组结构的特点,为今后开展绵羊基因组结构变异与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野生蛹虫草菌丝生长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将采自长春净月潭的野生蛹虫草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蛹虫草菌株进行驯化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蛹虫草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配方1上菌丝生长较好。


大葱感染霜霉病后生理特性的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在对大葱霜霉病进行田间鉴定的基础上,对感病材料和抗病材料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后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但感病材料下降的幅度大。大葱材料感染病菌后,抗病材料可溶性糖含量上升的幅度小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蛋白质含量下降,感病材料上升;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幅大于抗病材料;抗病材料脯氨酸含量增幅明显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前,抗病材料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感病材料,发病后,抗病材料酶活性增幅大于感病材料。


脱硫石膏和有机肥不同施用量改良河套灌区盐碱化土壤田间试验研究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摘要:通过脱硫石膏和有机肥不同施用量改良盐碱化土壤的田间试验,得出脱硫石膏及有机肥能够明显使土壤脱碱脱盐,提高出苗率,增加产量.结果表明:9000 kg/hm2脱硫石膏与90000kg/hm2有机肥配套施用脱碱脱盐效果明显,保苗能力达到最佳,为95.83%,产量和纯增收益最大,分别为4177.5 kg/hm2和4458元/hm2.


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试验
《中国马铃薯 》 2013
摘要: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pp.)是目前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更是影响微型薯生产的主要病害。缺少有效杀菌剂是病害严重的主要原因,2012年选用10种杀菌剂进行了网棚蛭石消毒防治该病害试验。结果表明:疮痂治200倍液防效86.8%,99%硫酸铜40倍液防效55.1%、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50.9%、77%冠菌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42.9%、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41.2%。疮痂治对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具有优越效果。


低温胁迫对返青苜蓿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2013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春季低温对返青苜蓿叶片发生光抑制的影响,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以苜蓿适宜生长温度(25℃)为对照,研究了返青苜蓿叶片在-5℃X4h、-5℃X12h、-6.5℃X8h和-8℃X4h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5℃和-5℃X4h、-5℃X12h条件下,苜蓿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之间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光抑制发生;但在-6.5℃X8h和-8℃X4h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Fv/Fo和对照相比都有明显下降,且温度越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的变化幅度越大。由此表明:低温下苜蓿叶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光抑制,且苜蓿各荧光参数的变化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蓝舌病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当代畜禽养殖业 》 2013
摘要:本文论述了蓝舌病毒病的形态,分布与感染情况,介绍了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为牛羊蓝舌病毒病的控制与诊断提供参考。


马铃薯垄沟集雨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沟植技术下出苗率较平作、平作覆膜技术高,出苗提前,其中,30~60 cm垄膜宽度处理下表现较明显。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50 cm垄膜宽度,增产幅度为23.2%~33.0%。[结论]垄膜沟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根层含水量,提高马铃薯抗旱性和产量。


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验证氨基酸模式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的合成。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4个组,分别为低蛋白质饲粮条件下血液氨基酸模式组(LPBP)、全乳蛋白氨基酸模式组(MP)、80%酪蛋白+20%乳清蛋白氨基酸模式组(CLP)、酪蛋白氨基酸模式组(CP),每组3个重复,并重复试验3次。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乳蛋白合成基因αs1-酪蛋白(CSN1S1)和κ-酪蛋白(CSN3)mRNA表达量及αs-酪蛋白合成量。结果表明:氨基酸模式能够显著影响CSN1S1和CSN3基因mRNA表达量(P<0.05)。MP组CSN1S1和CSN3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LPBP组(P<0.05和P<0.01);相对于LPBP组,MP组CSN1S1和CSN3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70和2.12倍。MP组αs-酪蛋白合成量显著高于CLP、CP组(P<0.05),极显著高于LPBP组(P<0.01)。由此可见,氨基酸模式的不同能够影响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的合成,全乳蛋白氨基酸模式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氨基酸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