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标土样在土壤有效磷含量检测和质控中的应用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可验证试验数据准确性,以发现操作者、仪器、材料、方法、环境中出现的超限现象,能有效地监控试验过程,提高检测质量。本试验研究了国标土壤对土壤有效磷测定数据进行控制,保证试验数据可靠性。结果表明,除2010月4月27日结果不稳外,其余测定值在16.4~19.8 mg/k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20%;质控图有93%试验点在上下辅助线内,未发现连续7个点位于中心线同一侧,质控图可靠;同时期相比2011年上半年测得国标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2010年,数值多稳定在18.3 mg/kg以上,精确度和准确度均以2011年较好。


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及残留污染现状分析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为了解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和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土壤残留地膜污染程度,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田间样品采集两种方法对该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地膜残留调研,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该市地膜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乌兰察布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直线下降后稳定回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2005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达到低谷,与2001年相比降低幅度为42.02%和40.28%,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较2005年增加幅度分别为67.60%和93.54%。乌兰察布市基本维持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耕翻深度不足25cm,该地区地膜使用量为3.0~3.5kg/667m2,大部分残留地膜集中在0~20cm层次,20~30cm层次残膜较少,0~30cm地膜残留量为0.8~6.4kg/667m2,初步认为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但必须警惕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后引发的环境污染和残膜污染威胁。乌兰察布市无残膜回收机具,残膜通过耙耱和抛茬作业被带出农田,耙耱次数越多地膜残留越少。建议乌兰察布市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间合理轮作倒茬,推广后期揭膜技术、应用降解地膜、研制或引进地膜回收机具,并加强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正确认识地膜残留危害,大幅度降低地膜残留污染。


不同土壤处理剂对设施蔬菜黄瓜根结线虫防治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技术,在赤峰市进行了7种不同土壤处理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用7种不同土壤处理药剂进行土壤处理,揭膜放气5d后定植黄瓜,对黄瓜生长无不良影响,而且对根结线虫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98.1%1,3-二氯丙烯-氯化苦复配胶囊16kg/667m2、95%1,3-二氯丙烯液剂65kg/667m2及10%液体石灰氮65kg/667m2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达90%左右,优于目前生产中常用药剂42%威百亩水剂6kg/667m2和10%噻唑磷颗粒剂2kg/667m2的防治效果,并且可以显著地提高黄瓜产量,适于在设施蔬菜生产上推广使用。


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 kg/hm2,生产100 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 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热应激对奶山羊生产性能及瘤胃上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热应激对奶山羊生产性能及瘤胃上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为动物在炎热环境中能够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以及探索促进动物抗热应激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方法】本项目以泌乳中后期奶山羊为动物模型,采用逐渐加热的方式使奶山羊产生热应激,用温湿指数计算当连续1周早、中、晚THI>72时,动物模型建立;采用动物营养学方法,研究热应激对瘤胃内发酵指标、营养物质消化率、生产性能、瘤胃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①试验期间试验羊THI主要在72和87之间,处于轻度和高度热应激;②热应激极显著地提高了奶山羊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P<0.01),显著地降低了DM、CP、OM、NDF和ADF消化率(P<0.01),干物质采食量和奶产量(P<0.01),以及乳中乳蛋白和乳脂含量(P<0.05),但对乳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③热应激显著降低了一天中各时间点的pH(P<0.05)、NH3-N浓度(P<0.05)、TVFA浓度(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在热应激30 d时,发现瘤胃液呈稀粥状,酸臭味较浓,且奶山羊瘤胃黏膜乳头呈现大面积的坏死、脱落;当在热应激45 d时,黏膜乳头坏死、脱落情况更为严重;⑤在热应激30和45 d时,瘤胃背囊和腹囊绒毛长度和宽度分别要短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瘤胃背囊和腹囊的绒毛长度和宽度缩短的也越短(P<0.05)。【结论】①热应激通过显著提高奶山羊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降低日粮各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液发酵参数等,进而显著降低日粮干物质采食量、乳品质及其生产性能;②热应激通过破坏瘤胃上皮组织结构,致使瘤胃黏膜绒毛大面积萎缩、脱落、甚至坏死,进而导致瘤胃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加。


不同播期、播量和N、P施肥水平对糜子产量、品质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通过糜子播期、播量和施N、施P2O54因素3位级正交试验研究,极差结果分析表明:对糜子产量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P2O5>播量>播期>N。位级结果分析表明,产量最高组合是:A1B2C2D3,即在这一地区糜子播期为5月10日,播量为1.5kg/667m2,施纯N为3.0kg/667m2,施P2O5为6.0kg/667m2;籽粒获得高粗蛋白的最佳组合是A2B2C3D3,即播期为5月17日,播量为1.5kg/667m2,施纯N为4.0kg/667m2,施P2O5为6.0kg/m2;籽粒获得高粗淀粉的最佳组合是A1B1C3D2,即播期为5月10日,播量为1.0kg/667m2,施纯N为4.0kg/667m2,施P2O5为4.0kg/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