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不同氯化钾施用量对陇中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2015

摘要: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关键词: 马铃薯 氯化钾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豌豆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蚜是我国苜蓿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了我国绿色型豌豆蚜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相似性、基因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及其基因结构。选取15对引物扩增300个个体,共检测到4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10个豌豆蚜地理种群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92 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56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6 6,Shannon-Wiener指数(I)为0.307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青海省种群相对较低。然而,10个地理种群豌豆蚜(绿色型)的遗传分化较高(Gst=0.399 6)。种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豌豆蚜种群明显聚为两大类群,山东省、河南省种群为一大类群,其余为另一大类群。Mentel检测表明,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海拔无显著相关性。我国豌豆蚜种群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加强豌豆蚜的监测和治理。

关键词: 绿色豌豆蚜 地理种群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基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封闭性除草剂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局部施用效果

现代农药 2015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封闭除草剂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垄沟底和全地面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垄沟底施用除草剂,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全地面施药和空白对照;玉米产量较全地面施药增产0.61%,较空白对照增产25.32%;施用量仅为全地面施药的1/4,成本降幅达到66.12%;杂草群落密度和鲜重分别被控制在4株/m2和13 g/m2以下,阔叶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8%以上,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在87%和93%以上。建议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中用垄沟底施药来替代全地面施药。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垄沟底施药 玉米田 杂草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干旱灌区小麦节水生产技术,依托2005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对固定道平作(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RB可增加0~8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出苗期至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PRB>ZT>CT。在小麦播种期至出苗期,PRB土壤升温较慢,拔节期至收获期0~15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PRB>ZT>CT。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RB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穗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PRB和ZT处理4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88%和12.96%。PRB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进行推广。

关键词: 春小麦 固定道 水热效应 产量 干旱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颗粒剂撒施防治当归麻口病的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5.2%阿维菌素·毒死蜱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5%毒死蜱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分别撒施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移栽当归苗之前撒施4种颗粒剂,均可有效降低当归麻口病的病情指数,并最终提高当归的产量与品质。其中,5.2%阿维菌素·毒死蜱颗粒剂45.00 kg/hm~2处理对麻口病的防效最高,病指防效达78.08%,增产率为106.05%;防效居次为3%辛硫磷颗粒剂,病指防效达69.62%,增产率为123.39%。

关键词: 当归 麻口病 颗粒剂 撒施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耐热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受到高温胁迫时,会激活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植物的耐热性。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耐热相关基因被相继克隆并转化植物体。本文对植物耐热的分子机制、相关基因的克隆、耐热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植物耐热基因工程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植物 耐热 基因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平凉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种类及主要群落类型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平凉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种类、优势种、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平凉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种类有96种,隶属34科,以一年生杂草为主,占66.67%,多年生杂草种类较少,占33.33%;草本杂草种类繁多,占93.75%,木本杂草稀少,占6.25%。全市优势杂草有藜、狗尾草、反枝苋、马唐、刺儿菜、苣荬菜和冰草7种,杂草优势种在县城间存在明显差异。全市杂草群落主要存在6种类型,各群落类型出现频率均在30%以上。

关键词: 平凉市 全膜双垄沟 玉米田 杂草种类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的应用效果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覆膜至播种期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对2种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出苗率依次为76.39%、69.44%和81.48%,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白色地膜相比,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略有降低,降幅依次为0.04%和3.29%;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整齐度依次为29.23、50.24和37.18,三者差异不显著;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成穗株率均略低于白色地膜,降低幅度依次为0.86%和2.72%;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均较白色地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分别为9.71%和10.56%;化学除草地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4.38%和23.09%,黑色地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6.72%和99.20%,两者差异极显著。黑色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化学除草地膜在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不宜推广。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玉米田 杂草 除草地膜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通过对西北地区山药生产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西北地区山药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改良选育地方特色品种,加大品种认证力度;引进和研发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山药储藏、加工与产品开发的研究;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宣传力度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山药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西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产量 种间相对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