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化施肥和栽培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及N素利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定西市唐家堡试验站进行的为期2年的旱作冬小麦单作田间试验,研究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免耕、膜上覆土、全膜垄沟种植和砂田等措施对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残留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和追肥分段施用的优化施肥模式较不施肥和农户传统施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施肥效果(P>0.05),不施肥模式下产量仅能达到其他施肥处理水平的46%~92%,且收获指数最低;优化施肥结合全膜垄沟和砂田栽培模式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比农户传统施肥模式增产43.4%和4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9%和46.1%.全膜垄沟和砂田的栽培模式可提高小麦拔节期土壤水分,促进小麦对土壤氮素吸收,在小麦休闲期,全膜垄沟和砂田模式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分别增加了83.2和86.2kg/hm2,能够提供下季小麦吸收利用,避免土壤残留硝态氮向下层淋溶,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全膜垄沟种植模式和砂田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并且避免了土壤中的硝态氮的向深层淋溶.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旱地施肥模式 栽培模式 土壤水分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大蒜贮藏期干腐病优势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大蒜干腐病是甘肃大蒜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其优势病原为尖孢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GSLZG-9-2、茄病镰孢菌GSGGG-12的生长温度范围均为10~3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35、30℃;轮枝镰孢菌GSLZG-3-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6、30℃,p H值范围均为4~9。尖孢镰孢菌GSLZG-9-2、轮枝镰孢菌GSLZG-3-2、茄病镰孢菌GSTSG-12菌丝生长最适p H值分别为7、6、7,而产孢最适p H值分别6、7、7,p H为7时三者产孢量均最大;三者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牛肉膏,产孢量最大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三者均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GSLZG-9-2和GSLZG-3-2菌丝致死温度均为75℃、10 min,GSGGG-12菌丝致死温度为70℃、10 min;三者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依次分别为55、55、50℃,10 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 》 2015
摘要:选取典型黄绵土种植区域,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小区田间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及施肥量下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特征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横坡平作的产流量和产流系数高于垄作,平作不利于遏制坡耕地地表径流;施肥增加了地表径流中氮、磷的质量浓度,优化施肥的4个处理地表径流中流失的总氮和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421和0.253 5 mg/L,较对照分别增加38.52%和102.80%;优化施肥的4个处理中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免耕(OPT+TR+FM+NT)处理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小,分别为2.756 3和0.051 3 kg/hm2,氮、磷流失系数也最小,分别为0.229 4%和0.028 1%;OPT+TR+FM+NT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达到6 907.78 kg/hm2,较对照增产19.53%。综合考虑,陡坡地种植稀播作物的最佳模式为OPT+TR+FM+N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州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空间变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通过分析甘州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B)的空间分布,从水平与垂直方向对全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照全国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分级标准得出全区各乡镇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丰缺情况。主要结论如下:在0~5、5~10、10~2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土壤各有效态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和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从垂直方向来看,全区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平均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效铜、有效硼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的趋势为上下层高,中间层低;个别乡镇的土壤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与全区存在差异。全区大部分乡镇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属于适中水平;土壤有效硼含量属于缺乏水平。建议今后在种植中应向该区土壤施入硼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土壤硝态氮、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中施肥不科学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2011—2012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0、135、180、225、270 kg·hm~(-2)和360 kg·hm~(-2)六个施氮量,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2011年施氮量180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为4 922.22 kg·hm~(-2),显著高于N135,与N225、N270差异不显著;2012年施氮量225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为10 267.06 kg·hm~(-2),与对照及其它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硝态氮累积量在200 cm土层中随氮素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处理间差异增大。2011年N180、N225、N270、N360处理间硝态氮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35处理;2012年各施氮处理间硝态氮累积量差异相互显著,N360累积量高达615.50 kg·hm~(-2)。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肥吸收利用率达到25.13%。适宜的施氮量能提高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并且200 cm土层内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小。
关键词: 施氮量 春玉米 硝态氮累积量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引种甘肃红芪的可行性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广东异地引种甘肃道地药材红芪的可行性。方法取同一批红芪种子分别在广东广州和甘肃陇西两地种植栽培。通过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测定,比较两地土壤状态对红芪生长的影响。HPLC比较两地种植红芪的指纹图谱,测定其中指标成分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含量。苯酚-硫酸法测红芪含糖量。结果广州和陇西的土壤样本中营养物质含量略有区别。广州红芪样本中芒柄花素含量远高于陇西种植的红芪。指纹图谱比对结果显示,环境改变没有使红芪品质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控制好土壤环境可保证广东异地引种红芪品质不发生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陇南重要生产品种‘中梁27’抗条锈特点分析及其利用价值
《植物保护 》 2015 CSCD
摘要:2007-2013年对甘肃陇南重要小麦生产品种‘中梁27’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条锈特点研究和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分析,结果表明:‘中梁27’全生育期对接种的条锈菌CYR29、CYR31、CYR32、Su11-4、Su11-7、Su11-11、Su11-13、HY4、HY7、HY8表现抗病,对CYR33表现中抗-中感,对新菌系贵22-9、贵22-14表现感病。对自然诱发的条锈病,从2012年开始在甘肃田间表现感病。苗期对24个国内外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基因。
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下不同抗旱类型胡麻苗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苗期胡麻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类型的胡麻品种RW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RWC平均比CK降低4.36%和13.74%,即随胁迫强度的增加RWC下降幅度变大,强、弱抗旱性品种平均比CK降低7.67%和10.42%,即抗旱性强的品种RWC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抗旱性强的品种其CAT和POD活性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平均比CK升高12.46%、15.14%和65.01%、156.01%,均随胁迫的增强而增加,但抗旱性弱的品种却为46.84%、29.85%和58.73%、38.20%,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MDA含量均随胁迫加剧呈上升趋势,但抗旱性强的品种MDA含量随胁迫的增强增幅较小,为2.99%;Pro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不断增加,且抗旱性强的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积累量较高,平均升高108.64%。RWC和Pro可作为胡麻苗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