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野生白刺(Nitraria sibirica)茎段增殖培养基
《中国沙漠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野生白刺(Nitraria sibirica)组培过程中的增殖系数,以野生白刺的无菌苗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利用响应面法对白刺茎段增殖诱导试验进行优化。在添加不同激素浓度NAA、IBA、IAA与6-BA组合的单因素增殖诱导试验基础上,根据CC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2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法,对挑选出的6-BA和IBA两个因素浓度进行优化,得出增殖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0.22mg·L-1)+IBA(0.55mg·L-1)。在此条件下,实际增殖系数可达到3.90。优化后的培养基使得增殖系数从之前单因素实验所得最高增殖系数3.63提高到了3.90。为野生白刺组培方面稳定增殖以及后续在组培环境下与锁阳接种研究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响应面法 白刺(Nitraria sibirica) 茎段 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重组自交系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油用品种陇亚8号和纤用品种阿里安为亲本构建的含有162个家系的胡麻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为研究材料,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该RIL群体的脂肪酸含量,对其遗传变异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粗脂肪和5种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旨在为该RIL群体后续研究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RIL群体的粗脂肪与脂肪酸含量存在广泛变异,表现超亲分离现象,其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典型分布特征;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为3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85%;5种脂肪酸组成中,亚麻酸含量为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36%;亚油酸含量为3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80%;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均表现为无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同时筛选出高油高亚油酸、高亚麻酸优良品系材料11份,为胡麻品质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同因子对兰州百合组培小鳞茎膨大的影响研究
《林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采用新鲜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lor)为试验材料,在MS+6-BA0.5mg/L+NAA0.5mg/L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百合鳞片芽后,在MS+6-BA0.8mg/L+NAA0.05mg/L继代培养基上增殖得到较多的小鳞茎,在继代培养基上添加蔗糖、活性炭、PP333、水杨酸等单或多因子培养小鳞茎,观察、研究一种或多种因子对小鳞茎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物质对小鳞茎膨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单一添加0.5g/L的活性炭、90~120g/L蔗糖、10mg/L多效唑、0.05mg/L水杨酸后小鳞茎鲜质量膨大倍数分别为2.08、1.78~2.07、2.3、1.87倍;添加上述浓度的活性炭、蔗糖后另加入多效唑或水杨酸膨大效果更显著,对鳞茎鲜质量膨大倍数分别是3.14、2.81,试管苗生长较好,在试管小鳞茎形成及连续膨大扩繁时可以使用这种综合培养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西北荒漠灌区土壤化学性状和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为荒漠绿洲灌区土壤的改良与管理提供依据。选取甘肃河西荒漠灌区撂荒地(CK)及紫花苜蓿主栽品种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样地(种植年限分别为3,4,5,7,10年)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植苜蓿较荒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增加了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以10年生苜蓿地最高,碱解N、速效P、速效K及5种酶活性均以5年生苜蓿地最大,除p 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外,其余指标均随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因此,在西北荒漠灌区,苜蓿适宜种植的年限为5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13号’的选育
《中国马铃薯 》 2015
摘要:‘陇薯13号’是以K299-4为母本,L0202-2为父本杂交,经系统定向选育而成。该品种晚熟,生育期120 d左右。薯形圆,淡黄皮淡黄肉,薯皮有网纹,芽眼浅,大中薯率93%。薯块含干物质21.74%,淀粉含量16.27%,粗蛋白含量2.26%,维生素C含量19.76 mg/100 g,还原糖含量0.37%。‘陇薯13号’块茎产量1 371 kg/667m2左右,适宜在甘肃省半干旱地区及高寒阴湿、二阴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栽培覆土方式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以砂壤土中添加25%草炭为覆土材料,研究了地栽模式下不同覆土方式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壤土中添加25%草炭的覆土材料第1次全垄面覆盖2.5 cm,菌丝爬土后再覆盖1.0 cm的2次全覆方式,覆土层菌丝生长健壮、结菇部位合理、商品性好、产量高、效益好,4潮菇产量达到10.75 kg/m2,纯收入达到48.72元/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分子聚合物对沙化地储水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以玉米为试材,采用新型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性胶体对沙化地进行处理,对作物产量和沙地储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在沙地中施入高分子聚合物,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习性,减少耗水量,提高作物产量。加入225 kg/hm~2胶体时玉米折合产量达15 383.4 kg/hm~2,较不加胶体增产2 066.7 kg/hm~2,增产率15.52%;加入120 kg/hm2胶体时玉米折合产量14 083.4 kg/hm~2,较不加胶体增产766.7 kg/hm~2,增产率5.7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