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兰州百合种植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兰州百合种植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风险。方法于2013—2015年春季采集兰州百合种植土壤65份样品,测定砷(As)、铅(Pb)、镉(Cd)、铬(Cr)、汞(Hg)的含量,以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为评价标准,并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百合种植土壤重金属Cd、Cr、Pb、As、Hg含量分别为0.18~0.34、32.52~63.74、22.61~35.78、9.3~13.13、0.024~0.08 mg/kg。其中Cd、Pb和Hg分别为甘肃省土壤背景值的2.76、1.25和2.65倍,Cr和As未超出背景值,百合种植土壤质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百合种植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依次为Cd>As>Hg>Pb>Cr,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32.55,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为低等。结论本次调查的百合种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需重点防范Cd、Pb和Hg的蓄积和潜在污染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胡麻白粉病发生规律研究
《中国麻业科学 》 2015
摘要:2011-2012年对甘肃省胡麻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了温度和湿度对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粉病在6月中下旬始发,7月中上旬达到高峰,且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零星发生至全田发生只需要15-20d左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5℃,低于20℃或高于25℃发生缓慢。最适温度下,降雨量大、高湿条件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芍药蕾期叶片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以2个芍药品种大富贵与红艳争辉为材料,测定了芍药蕾期不同叶位叶面积、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现蕾初期叶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基部、中部、顶部,至现蕾末期,以中部叶面积最大;不同叶位的叶面积随着花蕾的发育不断增大,现蕾30 d叶面积达到最大,约为现蕾初期的3倍;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值在蕾后10 d迅速增大,之后增加幅度降低,大富贵高于红艳争辉;现蕾初期叶位越高,SPAD值越低;不同叶位叶片的Pn值随着生长发育均呈直线上升趋势,蕾后30 d的Pn值约为现蕾初期的3倍,大富贵的Pn值高于红艳争辉,不同叶位叶片的Pn值与SPAD值呈显著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转GhABF2转录因子苗耐盐性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GhABF2转录因子马铃薯试管苗为材料,进行苗期耐盐性研究,以期了解该作物对逆境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条件下,转GhABF2基因株系材料(T1、T2)与对照未转基因材料(WT)植株的干鲜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就各性状值的变化来看,转基因植株表现出了明显的抗逆性。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与对照非转基因植物WT相比,转GhABF2基因材料T1、T2的生物量显著增加;WT、T1、T2的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略有下降,但变化趋势不显著。从植株的生长状态、生理生化等性状指标方面来看,转基因植株比对照非转基因植株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和体内磷素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15.9%、9.6%、14.9%和8.5%。2)施磷对玉米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2009年施磷量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影响,后2年40和80kg/hm2施磷量时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不施磷,2年平均提高12.5%和15.9%;40kg/hm2施磷量时(2010年)和80kg/hm2施磷量时(2010和2011年)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不施磷,2年平均分别降低8.8%和10.4%;施磷只对2011年磷素收获指数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土壤基础磷肥肥力较好,施磷在第2年和第3年才产生梯度效应有关。综上,间套作和施磷均能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对收获指数均无影响,但却降低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存在奢侈吸收现象;间套作对磷素收获指数无影响;施磷有提高磷素收获指数的趋势。
关键词: 玉米 间套作 施磷 籽粒磷质量分数 收获指数 磷素收获指数 体内磷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粉病相关基因MLO在瓜菜类白粉病广谱抗性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瓜菜 》 2015
摘要:MLO(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被认为是研究植物广谱抗性的模式基因,它编码一种7TM跨膜蛋白,对白粉病菌具有负调控作用。野生或者人工突变获得的mlo基因,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抗性,表明MLO在植物白粉病育种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就MLO的发现、结构定位、细胞学证据、突变抗病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在瓜菜类作物广谱抗性材料创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GSJ-1对马铃薯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分布影响及生防效果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生物有机肥GSJ-1对连作马铃薯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分布影响及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含量测定、马铃薯疮痂病病情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连作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在盛花期之前向根际富集,盛花期之后向匍匐茎和薯块富集。施用生物有机肥GSJ-1显著降低了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含量,比对照下降了19.6%~74.9%,且改变了土壤中疮痂病病原菌原有的分布规律:从连作处理的根际多于非根际改变为生物有机肥GSJ-1处理的根际少于非根际,且对疮痂病的防效达到47.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缺水和缺肥影响着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的发展,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下春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F)、半膜平作(H)和裸地平作(O)3种种植方式,配套优化施肥(OPT)、农民习惯施肥(FP)和不施肥(CK)3种施肥水平,测定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以F种植方式和OPT施肥耦合效应最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均以F-OPT处理最高,分别为12 900kg/hm2,27.9kg/(hm2·mm)和246.2mm,与O-CK相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8.7%和106.2%;H和O种植方式下OPT施肥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未提高(与FP相比);春玉米在灌浆期间耗水量最大,收获后F-OPT土壤水分相比播前出现亏缺,其他处理均得到补偿,其中FOPT在收获后140cm土层附近土壤含水量小于10%。因此,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下优化施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长期种植不利于春玉米可持续生产。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优化施肥 旱地春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可持续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