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中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因素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白藜芦醇是葡萄中一类重要的酚类化合物,在人类抗肿瘤、控制血糖疾病、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炎和保护神经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种,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是基因控制、葡萄品种及其发育期,外在因素则包括紫外线辐射以及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多糖或寡聚糖类物质等诱导。在自然条件下葡萄中白藜芦醇的合成量很少,要想使得葡萄内白藜芦醇的合成量足够大并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辅以外界的诱导因素,因此,研究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曲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由稻绿核真菌引起的稻曲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对水稻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情况进行了概述,从拮抗微生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制剂3个方面对水稻稻曲病生物防治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当前稻曲病生物防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稻曲病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饲养不同世代灰飞虱群体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比较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关于衡水市“三区同建”“五位一体”统筹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经济论坛 》 2016
摘要:衡水市抓住河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的机遇,从村多、村小、空心化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目前,已建和在建农村新型社区161个,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米以上的联建社区46个、产业园区320多个、生态园区140个。创出了"三区同建""四化同步"、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引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汁发酵液在饲草青贮中的应用研究
《四川畜牧兽医 》 2016
摘要:绿汁发酵液作为一种天然、无毒的青贮添加剂加工简单,经济环保。本文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对绿汁发酵液的制作方法、作用机理以及应用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园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济论坛 》 2016
摘要: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视察,充分肯定了"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创新经验,并对园区发展提出殷切希望。近日,联合调研组再赴藁城,就藁城区委、区政府贯彻汪洋副总理和省委赵克志书记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指示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调研,发现园区在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石保廊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红海棠引种鉴定及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滨海红海棠是从荷兰引进的优良园林应用新品种,对其进行引种鉴定。结果表明:落叶小乔木,树形开展,树冠塔形。春叶紫红色,有光泽。着花较密,着花满枝,花色略深于西府海棠。果幼时为深红色,熟时亮红色有光泽,径约2.5 cm;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是春观叶、夏观花、秋观果的优良园林树种。耐盐能力强,少有病害,适于在滨海中度盐碱地应用。作为行道树列植,株距3~4 m,群植以行距5m、株距3~4 m为宜,也可孤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摘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数占农村从业人员比例、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内的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的9个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数占农村从业人员比例、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创制和遗传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直接决定着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成功。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首次创制出糜子(Panicum miliaceum,2n=4x=36)雄性不育突变体M207A,并对其进行了育性鉴定和初步的遗传分析,目的是利用该突变体进行糜子杂交种的选育、在糜子中实现杂种优势的利用。首先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体进行了育性鉴定;将突变体与育性正常的糜子品种配组杂交获得的F_1和F_2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对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药褐化,无外露,花药干瘪,不育度在95%以上,不育性状稳定;利用育性正常的品种给稳定的突变体进行授粉,其结实率可达到正常水平;自交F_2群体中育性分离比例为35∶1,符合单基因座位上同源四倍体基因的理论分离比,说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材料M207A的创制,为糜子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糜子 辐射诱变 雄性不育突变体 遗传分析 杂种优势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